内容简介
华丁·格列佛将其从《道德经》中寻得的智慧运用到交易市场,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解决每个交易者在日常投资活动中面临的紧迫问题:
展示市场的本源及其运行规律;
揭示市场力量的意图以及如何阅读它们;
如何调节自己的思维,并以铁血般的纪律和行动让自己稳定获利。
在《道德经》的原则创造的宏大画布上,作者将诸多金融市场概念和哲学信仰有机融合到一个结构良好的交易方式中,这种方式给你内在的力量去遵循正确的行动路线。无论你选择哪种交易工具或时间框架,这本书都会为你的交易方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精彩书评
或许我们将要焚毁除《道德经》以外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要妙。
——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
目录
01 常道:交易者的思维方式
02 相反相成:获利与亏损
03 无为:严守交易纪律
04 天地不仁:直面冷酷的市场
05 无私:以谦卑对待市场
06 上善若水:最佳风险管理
07 功成身退:判断趋势反转
08 载营魄抱一:对市场了然于胸
09 无之以为用:做多与做空
10 感官:安全获利
11 毁誉:内心的交易者
12 道纪:专注于法则
13 善道:高明交易者的特征
14 知常:把握市场周期
15 大道废:走向内心的澄明
16 独异:理解大众并保持超然
17 不争:高明交易者的榜样
18 余食赘形:程序化交易排除情绪影响
19 为者败之:交易系统的核心
20 天下自定:解读干预者的足迹
21 反者道之动:交易者最重要品质
22 知足:高明者享受交易
23 身与天下:以实践检验一切系统
24 图难于其易:顶尖交易者的境界
25 我有三宝:三条简明的交易建议
26 兵不厌诈:交易中的伪装原则
27 病:接受自身的内在局限
28 见素抱朴:交易方法简单有效
29 道之为物:市场的主导性原则
30 同于道:市场回报取决于自己
31 域中有四大:道法自然
32 重为轻根:做自己能看懂的交易
33 袭明:洞察亏损交易
34 守其雌:交易中的阴阳和谐
35 道犹江海:分析市场法则的工具
36 大道泛兮:交易法则无处不在
37 自知者明:交易成功的关键
38 柔弱胜刚强:交易哲学的核心
39 柔弱处上:灵活性胜于逞强
40 闻道:交易者成长的三个阶段
41 至柔:知识、理解与谦卑
42 天下莫柔弱于水:知行合
43 清静:最纯粹的市场力量
44 知天下:永恒的市场法则
45 无为而无不为:交易的指引
附录一 交易者常规程序
附录二 冥想技巧
试读
《金融怪杰:华尔街投资导师的交易哲学》:
老子上面这段话还可应用于交易的另一个方面,那就是设定合理的利润目标和持有合理规模的头寸。如果交易者的预期是基于自己的愿望,而不是基于市场实际情况,那么他(她)就往往会过分地去冒险。比如他的交易头寸相对于账户规模可能过大,从而超出其风险承受能力;或者由于设定不切实际的利润目标,他的头寸持有时间可能超出合理的水平。就像道家之人根据生活的实际情况降低欲求和期望一样,一个高明的交易者也会不停地问自己:“我的利润预期是否是从内心欲求而来的?它是否被观察到的市场走势确认了?”反思的目的就是提醒自己不要脱离现实、好高骛远,而只是去“实其腹”而已。在决定头寸大小的时候,他会评估风险,看自己能否承受不利的市场走势所造成的亏损。他绝不会让自己被“大赚一笔”的诱惑蒙蔽,以至于让头寸规模大到风险失控的地步。同样,在同时持有多少个品种的问题上,他的理念也是一贯的。无论市场上有多少具有吸引力的机会,他知道自己能够同时管理多少头寸,而不会超出他的能力什么都去做,否则他将无法让自己“聚焦”。要给交易预期设定一个现实可行的标准,我们首先要将脑海中理想的交易想象成现实的交易,而不是自己幻想出来的交易。你要先计算出持有多大规模的头寸风险是可以承受的,然后设想什么样的理想走势能够在给你带来满意利润的同时又是不脱离实际的。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构想来给预期纠偏,一旦发现自己在憧憬更大的利润并在未经市场信号验证的情况下调整自己的交易指标来迎合这种“梦想”,那么我们就必须对自己做出约束,要求自己严格遵守交易纪律。一个“道论交易者”知道自己的天然局限并尊重这一点。他不会交易涨跌过快、无法掌控的股票,会避开波动过大的市场,远离自己知之甚少的交易工具①。他不会去交易那些自己看不懂的建仓形态。就像道家之人那样,一个老练的交易者不会被那些所谓“智者”的承诺诱惑,无论这个“智者”是告诉他应该采取什么行动,还是向他打什么包票。他知道,市场中没有什么是百分之百确定的,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怎么样。如果有人告诉他一定会如何如何,他就知道这个人要么是骗子,要么是自大狂。本章《道德经》原文的最后一句非常重要,千万不要忽视。在讨论交易应用之前,我们先来重温这句话的内涵:
“无为”的意思是用道家哲学的原则来改造我们的思维方式,令其成为我们个性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从而自然而然地做出正确的行为。一个信奉道家哲学的人会按照环境如其本然地做出反应,明白一切都有可能发生,所以他不会试图预测未来。以这种人生哲学去为人处世,他就不会像普通人那样总是在担心自己的预测是否真的会发生。由于他知道自己的处事方式依据的是强大的道家哲学原则,而不是社会所定义的所谓“正确做法”,所以他总能够处变不惊、淡定自若。
……
前言/序言
《老子》一书在中国两千多年来一直享有盛名,在西方同样流传甚广。这本哲学著作不但饱含着形而上的玄思,还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乃至于我们已经习惯了将任何行业或技艺的秘诀称为“某某之道”,比如“企业经营之道”或者“绘画之道”。这个“道”不单单是一种技巧、窍门,还是一种哲学观,并带着某种神秘主义的味道。本书就是将老子哲学与市场交易结合的一次尝试。在我看来,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对于交易者形成正确的交易哲学,尤其是让“顺势”理念深入骨髓,是大有裨益的。如何将老子“上善若水”“无为而无不为”“反者道之动”等哲学观念运用到对市场的解读和交易当中,读者可以从本书中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不过这本书也并不是完美的,甚至不可能是完美的。可以说,凡是跟《老子》相关的著作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这其中有几个原因,一是《老子》一书文本的不确定性,虽然我们现在所用的一般是王弼版通行本,但由于马王堆帛书版《老子》甚至郭店竹简版《老子》的出土,通行本的很多文字被认为是存在问题的。比如陈鼓应的《老子今注今译》就根据出土文献对通行本文字做了大量的修订。二是《老子》一书语义的不确定性,其中包括由断句造成的不同理解,而这一点在先秦著作中是屡见不鲜的,包括《论语》。比如《老子》中“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两句话各有一个断句处,有两种断句方法,意思也大不相同。三是《老子》一书的玄学性质。我们今天依然常说的这个“玄”字大概就是出自老子之口。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就意味着,《老子》一书语义的不确定性不单单是文字造成的,而是老子的哲学本身就需要玄妙模糊的表达,有故意为之的成分。
此外,本书并不是基于对《老子》中文文本的直接解读,这一点也给翻译带来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本书作者的理解在某些地方可能并不符合老子原意(虽然没有人确切知道老子的原意到底是什么)。本书作者对《老子》的理解来自俄裔美国道教大师亚历克斯·阿纳托尔(AlexAnatole)的著作,而阿纳托尔的解读又基于林语堂的《老子》英译本。林语堂的英译是根据王弼版通行本而来的。这就可能造成几个问题,一是王弼本文字可能存在问题(根据陈鼓应的考证,至少个别地方明显存在错误),二是林语堂的英译可能存在问题(结合陈鼓应的著作和译者本人的理解,误译之处是存在的),三是阿纳托尔的解读存在问题(他的解读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西方思维方式和哲学的影响,与老子原意不符、牵强附会的地方也是有的)。但我们不可能同时解决上述问题。
作为译者,我首先确定的一点是,这是一本关于交易理念的书,而不是一本关于《老子》的学术著作。所以,本书作者关于老子哲学的交易应用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部分。根据这一原则,《老子》中文原文我选择了王弼版通行本,因为这是林语堂英译所依据的版本,也是阿纳托尔解读和本书作者讲解交易应用的基础。同时,对于读者来讲,通行本也是大部分读者所熟悉的。反之,如果我们对《老子》中文原文进行调整(比如陈鼓应的著作就根据出土文献和前人研究对一些字词甚至语句位置进行了调整),本书将变得难以阅读,失去连贯性和一致性。
此外,我还对《老子》的中文原文进行了白话翻译,主要参考了陈鼓应的《老子今注今译》,但也一些不同之处。对于本书的英文原文(包括阿纳托尔的解读和本书作者的讲解)则一律忠实于原文进行翻译,而对于林语堂英译或阿纳托尔解读的明显不当之处,我选择用“译者注”的形式标注出来,供读者参考。
不过有一点读者应该明白,虽然在某些地方本书作者对于老子思想或文字有一些牵强附会的理解(这些不当理解的源头也可能来自林语堂或者阿纳托尔),但单纯从市场理解和交易应用来讲,作者的说法也可以是自成体系、自圆其说的。也就是说,即便作者对《老子》文字理解存在偏差,却并不妨碍他依然能够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这是因为,本书作者的文字并不完全是由《老子》一书衍生出来的,而是融人了作者自己市场分析和交易的经验。因此,我建议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要“得意忘言”,把重点放在理念和交易应用上面,去体会作者真正想要传达的意思,而不是纠结于文字的出入。如此,或许才能算是善读此书。毕竟,老子自己都说:“道可道,非常道!”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