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思考中医》又名《伤寒论导论》,按照天人合一的观念,从阴阳、伤寒的角度,结合自然的季节、时辰来研究人的疾病与健康,分析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病证及诊治纲要,是一部依托《伤寒杂病论》又超越《伤寒杂病论》,从更广阔的视角思考中医理论、中医文化、中华文化的著作。本书竭力避免深奥晦涩,将学术性与大众化相结合,取名为“思考中医”,是取思考时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之意,它既是中医专业书,也是有益于大众的优秀传统文化书读物。
《思考中医》自2002年出版以来,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波中医文化热潮,不断加印,并根据需要再版三次,此为第四版。第四版在前版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做了修订,使之更加完善,内容质量得到提升。作者新撰写的万字长序,回忆了当年撰著出版本书前后的故事,并谈了他近年在中医领域的新经历和新思考。第四版还进行了新的装帧设计,采用更加便于阅读的开本和版式,更换了新封面,内文用纸也予升级,面貌焕然一新。
目录
第一章 略说中医的学习与研究
一、树立正确的认识
1. 理论认识的重要性
2. 杨振宁教授所认识的中国文化
3. 传统理论的构建
二、学问的传承
1. 现代中医教育的模式
2. 形而上与形而下
3. 师徒相授
三、寻找有效的方法——依靠经典
1. 历史的经验
2. 扫清认识经典的障碍
3. 三种文化
4. 学习经典的意义
5. 认识经典与现代
6. 如何学好经典
第二章 伤寒之意义
一、伤寒论说什么?
1. 伤寒的含义
2. 杂病的含义
3. 论的含义
二、认识阴阳探求至理
1. 认识阴阳
2. 伤寒总说
第三章 阴阳的工作机制
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2. 三阴三阳
二、阴阳的离合机制
1. 门户概念的引入
2. 阴阳的开合枢
3. 开合枢病变
4. 伤寒传足不传手
第四章 治病法要
一、医者的两个层次
1. 下工层次
2. 上工层次
二、临证察机
1. 何以察机
2. 十九病机
3. 抓主证,识病机
第五章 太阳病纲要
一、篇题讲解
1. 辨释
2. 太阳释
3. 病释
4. 脉释
5. 证释
6. 治释
二、太阳病提纲
1. 太阳病机条文
2. 释义
三、太阳病时相
1. 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2. 欲解时
3. 欲作时
4. 总观六经病欲解时
第六章 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释
1. 阳明本义
2. 阳明经义
3. 阳明府义
4. 阳明的运气义
二、阳明病提纲
1. 总义
2. 脾约
3. 正阳阳明
4. 少阳阳明
三、阳明病时相
1. 申至戌上
2. 阳明病要
3. 欲解时相要义
4. 阳明治方要义
5. 阳明欲剧时相
6. 对高血压病的思考
第七章 少阳病纲要
一、少阳解义
1. 少阳本义
2. 少阳经义
3. 少阳府义
4. 少阳运气义
二、少阳病提纲
1. 总义
2. 别义
三、少阳病时相
1. 寅至辰上
2. 少阳病要
3. 少阳时相要义
4. 少阳持方要义
5. 《本经》中两味特殊的药
6. 少阳之脉
第八章 太阴病纲要
一、太阴解义
1. 太阴本义
2. 太阴经义
3. 太阴藏义
4. 太阴运气义
二、太阴病提纲
1. 太阴病机
2. 太阴的位性特征
3. 太阴的病候特征
三、太阴病时相
1. 亥至丑上
2. 欲解时要义
3. 欲剧时相
4. 太阴治方要义
第九章 少阴病纲要
一、少阴解义
1. 少阴本义
2. 少阴经义
3. 少阴藏义
4. 少阴运气义
二、少阴病提纲
1. 微妙在脉
2. 但欲寐
3. 少阴病形
三、少阴病时相
1. 子者复也
2. 欲解何以占三时
四、对AD病的思考
第十章 厥阴病纲要
一、厥阴解义
1. 厥阴本义
2. 厥阴经义
3. 厥阴藏义
4. 厥阴运气义
二、厥阴病提纲
1. 消渴
2. 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3. 饥而不欲食
4. 食则吐蛔
5. 厥阴禁下
三、厥阴病时相
1. 丑时义
2. 厥阴方义
结语
《思考中医》九问
跋
试读
蓦然回首
四版序
蓦然回首,《思考中医》面世已经整整十四个年头,很多朋友见面,熟悉或不熟悉,行内或者行外,都说读过这本书,都说曾从中受益,有的朋友甚至不止一次地读过它。从前看起来,这是一本由刘力红撰著的书籍,今日细细回味,刘力红不过是个代号、窗口或管道,该流淌的,只要因缘具足,自然会流淌出来,不管是由张三或李四。所以,此刻很想就来来往往中我所能领会到的因由做一回顾,并期望读者能对这些因由有所感念。
一、进藏
《思考中医》的主干脉络源自《伤寒论》,是跟随李阳波师父心路历程的写照,当然也不乏硕、博期间跟随导师所做的思考。1991年3月29日,也就是女儿出世的前一天,阳波师去世。对我而言,这个打击是多方面的,我几乎是在沉郁和泪水中迎接自己作为父亲的身份。很长一段时间,我陷入迷茫和沮丧,不知道前路何在。1996年暑假,或许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白,或许是为了信仰,我踏上去甘孜藏地的路。之后的好些年,我的寒暑假几乎都泡在那里,算来在藏地过了六个春节。
很庆幸自己趁着年轻,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一段苦苦煎熬的岁月,于我而言,这是永远值得珍惜与忆念的时光。在这里我值遇人生的导师,获得了信心与菩提心是人生最上诀窍的教授。因为导师的指引,人生的路不再迷茫,知道了学中医的目的是什么,更明晰了此生的目标和方向。
大约在1998年的暑期,我与朋友张军(硕士期间同学)一道进藏,出来时径直到青城山与海呐博士会面。海呐虽是我的师弟(我们一同拜在王庆余师门下),但之前却一直未曾相见。我们一见如故。我从跟师谈到进藏,意犹未尽,于是相约于次年的暑假在泸沽湖来一场畅谈。1999年的暑期,我们如约而至。海呐带来了近三十位老外,我除夫人外还带去了一位特殊的朋友,就是张军。本来,张军不是去听我的课而是去蹭学英语的,因为他一直在做出国梦。只是听着听着,听入了迷。他没想到中国文化和中医可以这样理解,更没想到枯燥的《伤寒论》竟然这般有趣!他被彻底颠覆了,当然也包括这一帮老外。
在泸沽湖的十天课程,没有讲稿,全都信手拈来。第一次跟老外讲课就如此“放肆”,这得益于阳波师父的教示。在师父的眼里,中医是能够讲清楚的,讲不清是因为你自己不明白。有了这条底线,已弄明白的自然讲得清楚,没弄明白的,任你如何准备仍是个不清楚。所以任何形式的课其实是没法做准备的,唯一能够准备的就是平时你要弄明白。泸沽湖的这一课,牢牢奠定了之后暑期的外教因缘。临别,大家自然依依不舍,又相约明年的事,而这位张兄则硬往我裤兜里塞钱,几番推阻没有推掉。塞钱干吗?要我回去买磁带,上《伤寒论》的时候为他录音。
二、98传统班
时间到了2000年的下半年,该是我为广西中医学院首届(98级)传统班上课的时候了。传统班是我们学院的创举,顾名思义,是为了在现代的环境里为中医寻一条出路,它凝聚着时任院长王乃平博士的心血。这次《伤寒论》课程总共100个学时,为了这次课程,也因为传统班所蕴含的意义,我做了很长时间的酝酿,第一次认真地写了很完整的备课题纲。因为有令在身,从第一节课便开始录音,直到100节课圆满完成。课程结束的时候,我的案头已堆了一大摞录音磁带。面对这一摞将要寄出的磁带,我的心中突然浮现出南老(怀瑾)的《论语别裁》,这是我读过且爱不释手的一本好书。
恐怕没几个读书人没有翻阅过《论语》,于我而言,每次翻阅多是半途而废。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弄不清孔子与弟子们究竟要说些什么。自从读了怀师的《论语別裁》,对于《论语》的领悟便可谓别开生面。不仅东西相贯,而且首尾相连。师徒之间的话语每每叩动心弦,精妙处忍不住击案叫绝。《论语》的零散不见了,《论语》的晦涩也不见了。《论语》可以这样说、这样写,《伤寒论》就不行吗?行,一定行!随着文字的转录、梳理,完全地无意插柳却成荫,这便是后来大家看到的《思考中医》。
三、去我
虽说只是文字的梳理,这个过程着实不轻松,费时年余。不少看过《思考中医》的人,都说我很博览。其实恰恰相反,我读的书甚少。原因一则是不够勤奋,更重要的是阅读太慢。我自诩是不折不扣的读书人,因为不论什么书,我必读出声来,至少是心里要读出来,否则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看书可以一目十行,而读书只能一字一字地读。这样的读书,当然也就读不了几部。有一段时间也曾为此苦恼过,买来一堆训练速读的书,结果是不了了之。后来转念一想,天生我材必有用,读书有读书的好,看书有看书的妙,何必求全呢?
读书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培育语感,尤其是好的古书。好的语感一旦形成,写文章就自然天成,不需要训练。读书是眼看、口读,然后入心,写东西正好反过来,是由心入口,由口达笔,等到由笔落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