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池塘养殖生态工程》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在相关研究基础上完成,以理论为主,兼顾应用。全书分为基础篇和应用篇两部分,共12章,其中基础篇部分包括池塘养殖环境、池塘养殖生物因子、池塘养殖污染、池塘水质管理4章。应用篇部分包括池塘底质管理与调控技术、养殖环境微生物调控技术、池塘养殖水体浮游生物调控技术、池塘养殖生态工程技术、养殖水质的设施设备调控技术、池塘养殖数字化技术、生态养殖小区构建技术、水产养殖发展方式与实践管理8章。
《池塘养殖生态工程》可供水产科研、教学、生产等人员和相关专业研究生参考使用,对生态工程、环境科学、渔业信息化等科研工作者也有参考价值。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部分 基础篇
第一章 池塘养殖环境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物理性质
第三节 理化因子
第四节 理化反应
第五节 物质循环
第六节 能量流动
第七节 沉积物
第八节 水质变化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池塘养殖生物因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浮游植物
第三节 浮游动物
第四节 底栖动物
第五节 微生物
第六节 藻菌关系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池塘养殖污染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主要污染物来源
第三节 池塘养殖氮、磷及污染
第四节 养殖污染评价
第五节 养殖氮、磷收支
第六节 其他养殖污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池塘水质管理
第一节 水质管理的重要性
第二节 主要水质因子管理
第三节 主要离子管理
第四节 主要有机物管理
第五节 养殖水质调控
第六节 特殊因子管理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应用篇
第五章 池塘底质管理与调控技术
第一节 池塘底质
第二节 池塘养殖的底质管理
第三节 池塘养殖的底质调控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养殖环境微生物调控技术
第一节 微生态制剂
第二节 水产微生态制剂的应用
第三节 生物絮团
第四节 池塘底质的菌群
第五节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
前言/序言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水产养殖的国家,可追溯到3 000多年前的殷朝。水产养殖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产养殖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我国的水产养殖在满足城乡居民水产品需求和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引领着世界水产养殖的发展方向。
我国在池塘养殖实践中一直重视生态环境的作用。早在2 400多年前的《陶朱公养鱼经》中就对池塘生态养殖进行了详细的描述。400多年前在珠江三角洲兴起的“桑基渔业”模式,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池塘养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池塘建设工作,先后形成了浙江杭嘉湖地区0. 267万hm2连片池塘,江苏太湖地区o.08万hm2连片池塘等池塘养殖模式,极大地带动了全国池塘养殖的发展。为了推动池塘养殖健康发展,我国水产工作者在总结池塘养殖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水、种、饵、肥、密、保、管、轮”的“八字精养法”,为池塘健康高效养殖奠定了技术基础。其后,随着家鱼人工繁殖、颗粒饲料和增氧机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我国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国家。据统计,2016年全国已有池塘养殖面积318. 83万hm2,产量达2 523. 05万t,占全国当年水产品总量的36. 56%。
虽然我国的池塘养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池塘养殖仍主要以经验为主,存在着资源消耗大、生态效率低、环境影响大、生产方式粗放落后等问题,不符合现代产业的发展要求。由于多数养殖池塘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目前普遍存在着养殖环境恶化、设施破败陈旧、池塘坍塌淤积严重、养殖污染严重、水资源浪费大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池塘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新形势下,池塘养殖必须转型升级,走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渔业(ecological fishery)是根据鱼类与其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水陆物质循环系统,通过采取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实现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一种养殖模式。生态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马世骏,1984)。多年来,我国池塘养殖在遵循“整体、协调、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