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比较政治学研究(第7辑)》辑刊将为政治学研究者提供公开的学术交流与争鸣园地,诚邀相关议题学者共同探讨比较政治学,以促进学科繁荣和进步。本辑刊的策划与出版,融思想性与前沿性为一体,以比较政治学为特色和重点,以专业化的视角和国际化的视野确保《比较政治学研究(第7辑)》辑刊的学术质量、学术风格和学术使命,致力于解读纷繁的国际政治现实,在对比研究中提炼共通性的分析工具,以期为国家政治发展提供参照的最优尺度。
目录
卷首语
比较政治学理论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研究述评
2013 -2014年中国比较政治学理论研究述评
比较政治制度
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的中国政府绩效管理模式的变迁
论拉美国家民主转型的共同影响因素
比较视野下的政党体制与政府治理能力
比较政治学大师系列
简论塞缪尔·亨廷顿的学术思想
海外专论
社会网络与集体行动
认真对待解释:
政治科学的视角
《比较政治学研究》投稿须知
《比较政治学研究》投稿格式
试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等国外发达国家政府纷纷引入政府绩效管理来推进政府的变革,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在相应的改革制度中,最重要的是1993年《政府绩效与成果法》,这项法律已是目前美国联邦政府各机关努力推进的中心法案。由于经济发展的困境,当前美国民主政体下的政府组织大多陷溺于“预算赤字”、“绩效赤字”与“信任赤字”的困局之中,布什、奥巴马政府都致力于政府绩效的改革。胡锦涛、温家宝领导的政府倡导“阳光政府”、“服务型政府”的执政理念,习近平、李克强领导的新一届政府则非常重视“创新型政府”的探索与实践。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政府绩效改革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政府绩效管理的理念不断深化。中国大陆探索绩效管理之路,应该是把全球性的视野与本土化的行动结合起来的有益行动。由于大陆学术界开展绩效管理研究的时间不长,对很多问题尚未形成深入的认识,迫切需要借助复杂的、深入的视角对制度的内涵以及变迁过程等进行深入、完整的解读,在此基础上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绩效管理改革之路。
本文借鉴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的制度变迁理论,对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作了梳理,指出新中国制度绩效制度变迁的趋势,概括出新中国绩效管理制度变迁的独特模式,剖析绩效管理制度变迁的动力和阻力,提出政府绩效管理改革的理论共识和操作建议。根据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方法,本文把新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变迁分成了四个阶段,总结指出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变迁过程的四大趋势:集权行政向分权行政转变,由机构精简到职能转变,权力行政绩效转向服务行政绩效,由政治经济导向到民众满意与幸福导向转变。根据中国实际,本文提出了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变迁的独特模式: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统一、“问题一政治一政策”之多元汇流以及通过渐进式改革维持断续性平衡。
根据中国政府绩效改革的发展历史,从单维因素的促进作用方面,提出了五种动力: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提升公众的满意程度,关键政治行动者的推动作用,关键事件的冲击作用;从多维因素互动角度,提出了两种动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作用,“国家、市场与民间社会”的多边互动。借鉴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提出政府绩效制度变迁的阻力集中体现在形成了强大的路径依赖,成本担忧、制度协调与集体博弈等三大效应对路径依赖有直接的影响,路径依赖具体表现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导致的路径依赖、沿袭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导致的路径依赖、反对资本主义路线导致的路径依赖、建国之后形成的制度遗产导致的路径依赖等四个方面。
一、理论基础
(一)五种代表性的绩效观
很多行政管理学者都对绩效作出过论述,不同的行政管理学理论流派对政府绩效持不同的观点。概括起来说,国外学术界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五种: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效率的绩效观。在传统公共行政的范式下,“有效率”的政府就是好的政府。基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下的科学管理精神,政府机关被比喻成为一架执行政策的“机器”。这架机器使用工具主义所强调的效率手段,采取“去人性化”的思维方式,使行政管理在预设好的环境下能达成最有效率的产出,经济成本也被压缩到最低的程度,让资源的使用发挥最大的效用,最终实现绩效最大化的目标。
新公共管理理论——成果的绩效观。此流派认为新形态的政府是“企业型”政府,指出公共部门应把“企业型”政府当成改进革新的方向,只有这种政府的运作与思维模式一改传统的官僚政府浪费无效能的形象。新公共管理理论重点有三:首先,新公共管理以市场取向为起点,强调将人民视为消费者,标榜以顾客导向作为政府行动的方针;其次,相信市场运作较官僚体制更有效率,因此新公共管理的支持者认为,行政改革的正确道路应该是将竞争的概念置人公共组织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