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从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市场学和可用性工程学的角度对移动设备交互设计作了全面详尽的阐述。
书中包含三部分内容。一部分简要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概念,目的是激发读者对移动设备的思考,并检验读者的创新潜力。第二部分内容阐述了有关调查用户需求和开发交互式方案的一系列技术和工具。运用这些技术你可以充分地理解用户并检验需求到现实的转化过程,同时,通过评估研究原型的成本。后一部分——设计库,它是对本书前面内容的具体应用,涉及移动设备信息存取、影像、图片等“富媒体(rich media)”处理等许多重要的方面。同时,这一部分也凝结作者同其他许多研发人员十几年的研究成果,给出了一些实用的观点,适用于各种学习和研究交互设计的读者。
本书适用于任何想进一步理解“以人为本”这一卓有成效的设计理念的读者,以及想深入学习并在逐步强大的移动设备系统环境中应用该理念的读者。
目录
第1部分 简介
第1章 可行性 3
1.1 简介 4
1.2 什么是移动设备? 6
1.2.1 通信设备还是信息设备? 9
1.2.2 专用工具还是“瑞士军刀”? 11
1.2.3 是珍贵设备还是日常工具? 13
1.3 是不实用的界面还是非常实用的界面? 14
1.3.1 FASTAP全键盘 15
1.3.2 窥孔显示器 16
1.3.3 让技术来适应人的能力和局限性 17
1.4 拙劣的交互设计? 28
1.4.1 拙劣设计的原因 28
1.4.2 拙劣设计的影响 29
1.5 本书其他内容概要 35
小结 36
讨论区 36
设计师提示 36
第2章 设计适合于人们用的产品 39
2.1 简介 40
2.2 有用性 41
2.2.1 功能高于形式 41
2.2.2 不断发展着的对于产品的使用方式 42
2.3 可用性 43
2.3.1 本身的可用性 44
2.3.2 在生活中可用 51
2.4 用户体验 54
2.4.1 鲜明的特性 55
2.4.2 &nbs
试读
1.1 简介
对于20亿移动电话(成峰窝电话)用户语言,手机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商业工具”,用来抓住重要商机,它是一个现实社会的“远程控制器”,使我们不必再为每天在路途上耽搁时间而烦恼,它是一个“感情联络器”,出远门的时候,可以通过它来给自己心爱的人说晚安:它也是一个“社会装置”,可以协助组织政治活动。
这些广泛普及的设备在任何时候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在面临灾难和个人损失的时候,它可以让我们有机会再拔一个电话、再发一条短信来报告我们正处于痛苦危急之中,在快乐和激动的时候,它陪伴我们度过美好的时光,在乏味的时候,它能解除我们返奔波的枯燥。它是一个设备,而实际上更是一项服务于人的技术,它能让我们多一些安全、少一份孤独,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人性化。
有关手机占有率和使用率的统计是令人惊讶的。很多欧洲国家的手机普及率已接近100%,像在意大利、芬兰,一个有拥有几部手机是很常有的事。尽管手机技术比计算机技术起步稍晚,但如今,它的用户数已经远远超过了计算机的用户数。早在1993年,全世界还只有不到1000万手机用户,而据2003年中期的统计显示,仅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就已经达到1亿了。同年,新加坡的手机用户平均每人每月会发送和接受200条信息,这为全球每月数十亿的信息流量作出了贡献。
前言/序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越来越强调设计要围绕着人来展开,无论是计算机、移动设备,还是其他一些辅助人类生活工作的工具,它们都必须要最大程度上适应人的习惯和本能,只有这样的设备和产品才能被人们接受,才能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才能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这就是交互设计的核心思想,即以人为本。
近几年,交互设计已经逐步代替了过去的人机交互、可用性工程等概念,且已经有大量有关交互设计的书问世,但本书仍使我眼睛为之一亮,因为它是专门针对移动设备的一本经典著作。如今,移动设备已经和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