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潘家铮是我国著名水工结构和水电建设专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长期致力千中国水电站建设和水利枢纽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尤其为三峡工程倾注了大量心血,也因此被人们尊称为 “三峡之子”。
本书以大量的文献、 手稿、 图片、视频和作者的走访、 调研为基础,运用传记文 学的写作方法,生动展示潘家铮 “江河筑梦” 的历程,诠释潘家铮与江河对话的一生。 潘家铮自幼矢志报国,在逆境中不忘初心;青年时期与新中国一起成长,成为中国水 电工程技术的开拓者和引领者;毕生主持设计、 论证、 审定、 决策了几十座大中型水电站,带领中国水电走向世界之巅。本书将他一生对科学技术的求索与贡献全面地呈现出来, 旨在弘扬科学家精神,点亮思想,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提高全民族的 科学素养。
目录
第一篇 新中国第一代水坝工程师 001 ~ 066
第一章 家国磨难 002
绍兴台门里的平民人家 002
离乱求学记 003
浙江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006
梁柱摧折 009
一个人的大学 011
恩师钱令希及其他 013
第二章 崭露头角 017
钱塘江水电勘测处 017
打响“新中国水电第一枪” 022
“醒过来”的中国水电 026
潘家铮“自修大学” 030
椰风海韵下岭南 034
流溪河上神来笔 039
第三章 中国水电第一高坝 047
新安江水电站 047
新制竹枝唱新安 052
新安江的灯火 057
填平补齐 061
第二篇 中国坝工科学的引领者 067 ~ 162
第一章 梦酣雅砻江 068
织梦大锦屏 068
诗行里的大江大河 073
重返大西南 084
蹉跎中的等待 087
走出大山 090
第二章
春天的故事 094
挂一道帷幕“帘子” 094
东江词韵 096
科学的春天 102
入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05
三十载矢志不渝 107
第三章 龙羊峡上缚苍龙 109
西北设计院的防汛报告 109
“钦差大臣”两赴龙羊峡 111
墨菲定律 114
死守龙羊峡 117
“三大件” 122
最后的较量 125
第四章 江河情怀 129
江河情怀之红水河 129
江河情怀之雅砻江 138
江河情怀之小湾 143
第五章 守正与创新 146
守规矩与吃螃蟹 146
大背管和氧化镁“风波” 150
小浪底孔板消能的思考 152
潘家铮极大极小原理 156
第三篇 三峡之子 163 ~ 228
第一章 从反对者到支持者 164
三峡初梦 164
开始是一个“反对派” 167
主持重新论证 171
谁对三峡的贡献最大?是反对者 176
问坝阿斯旺 183
再一次被叫停 186
第二章 愿将残生献三峡 194
世纪梦圆 194
出任技术委员会主任 202
41张会议证与三峡工程 209
病榻上的大江截流 214
裂缝风波 217
留在三峡的足迹 224
第四篇 魂系江河 229 ~ 304
第一章 两院院士潘家铮 230
“两院院士” 230
倾力战略咨询研究 231
南水北调——望穿秋水数十年 234
建议成立工程管理学部 238
丰满大坝,加固还是重建 243
第二章 传播科学声音 250
开启民智之匙 250
科幻小说:“不务正业”修成正果 253
千秋功罪话水坝 259
公众人物 264
第三章 最后岁月 272
大病与大震 272
5000 米高程 280
“千年万年”之哂 284
行走江河 60 年 290
梦里家山 298
潘家铮大事年表 305 ~ 313
参考文献 314 ~ 320
前言/序言
潘家铮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一位有着巨大成就和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工程师,他一生的科学技术生涯,贯穿了中国水电事业从开始到高潮的全过程。本书将他一生对科学技术的求索与贡献全面呈现出来,让更多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了解一位科学家、工程师的成长历程,进而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传递科学的声音,提高民族的科学素养;传承科学家的精神,让更多的人去探索、研究科学技术,支撑科技强国建设,无疑是这部传记的主要任务。
潘家铮院士的人生阅历丰富,他的一生浓缩了一代科学家的成长过程。他经历过日寇铁蹄下的艰难求学,少年时期即外出谋生做小学教员,再以初二学历考取浙江大学;刚入大学,即遭家庭变故,十九岁便担起了家庭重担; 晚年因三峡工程屡屡被人误解和曲解。他是一位科学家、工程师,还是儿子、丈夫和父亲,有着世俗的烦恼与幸福,体会过世间的人情冷暖。不论是逆境还是顺境,他都没有放弃对科学的追求和对技术的钻研,致力于民族工业发展与科技自立自强,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高贵的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
潘家铮院士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与工程师,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多产的科幻作家。他出身于浙江绍兴一个书香浓厚的平民之家,少年时期即受过非常严格的家学训练,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诗歌创作一生不辍,留下 800 余首诗词作品,还有 13 万字的《积木山房诗话》,其中不乏优美隽永的精品力作。
除此之外,潘家铮院士还出版、发表有 80 万字的科幻小说,在青少年中广有影响。在整理、研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作者得到科幻作品研究专家吴岩教授的点拨,也得到过科幻作家刘慈欣先生的帮助,这些作品让我们领略到潘家铮另一方面的风采。
作者受中国电力出版社委托,曾经承担《潘家铮全集》第十七卷《序跋·书信》和第十八卷《积木山房丛稿》的编辑整理工作。此次接受《中国科技之魂 江河筑梦:潘家铮》创作任务,因文科出身的固有的知识学养所限,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无疑是盲人摸象。好在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 得到许许多多朋友的热情帮助与鼓励。有了他们提供的大量有启示性的线索和典型的工程案例,得以按图索骥、深入腠理。朱伯芳院士从大坝技术理论与中国大坝科技发展的角度,谈老朋友潘家铮的杰出贡献;陈祖煜院士仔细讲解研究“潘家铮极大极小原理”数理思路的经历;陈厚群院士温厚地谈起他与潘家铮的技术交流;曹征齐先生不厌其烦地为我介绍小浪底水利枢纽的施工过程;与邴凤山先生两度促膝长谈,历数潘家铮的工程传奇;张博庭先生谈笑风生地说到三峡工程的争论;沈凤生、陈进、王仁坤先生则在百忙中接受采访, 历述恩师的科学思想与科学家的胸怀,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资料;陈东平先生则列举了许多生动的事例来说明潘家铮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科学人格;还有李菊根先生为采访和搜集资料提供了许多指导、帮助和支持,等等。这里我向他们表示深深感谢。
举凡有巨大而持久影响的科学家,其科学成就和成果都是由许许多多生动的细节构成的,潘家铮也一样。在梳理潘家铮院士人生经历和科学技术活动的过程中,潘家铮的长女潘敏女士、妹妹潘家英女士和外甥女程力真功不可没,尤其是潘敏大姐在关键时刻的鼓励与支持,使写作数度绝处逢生。
我想说的是,众人提供的帮助,展现了潘家铮院士的人格魅力和他在行业内外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众多人士的参与,这部传记的科学氛围将无法营造,所起的作用将大打折扣。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传记绝不是一个人写就的作品,而是众多人士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成果。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不止一次出现过这样的幻象:当我从一堆资料里抬起头,恍然感觉潘家铮就笑眯眯地坐在写字台的另一端,捧一本书,不时看我抄抄写写。
传记写作对任何一位作者而言,都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程。要求作者对传主的生平有足够多的了解,要求作者与传主形成神交互动的关系、对传主的人生观和科学观有充分的理解,对作者的史学、文学素养有极为苛刻的要求,一切都要靠材料与事实说话,不能有虚构与所谓的“合理想象”。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产生过很多次的怀疑,甚至有放弃的念头。在这中间与老同事、老朋友、著名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作家赵瑜先生多次交流,得到他的极大鼓励与指导,使得作品整体的叙述质量更接近一部标准的文学作品。
一切都交给读者评判,希望读者喜欢并得到一些启示。
鲁顺民 2024 年 1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