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小戴礼记》为文本基础,依内容重点,分五章进行解读,即说礼:礼学概论、生活游艺的威仪化身体、即身涵德的艺术化身体、以体践礼的社会化身体、身体美学的终极理想。本书以“身体美学”为诠释方法,参考现代学者诸多研究《礼记》及“身体观”“身体美学”的成果,对精选之原典从“简注”“语译”“现代解读”三个版块进行详细讲解,并加以“身体美学”的理论诠释,期盼在传统经学的诠释路向之外,让经典活化,为现代人指出了另一条认识《礼记》所具有的价值之崭新面貌。
目录
导读 001
壹 说“礼”:礼学概论 021
礼的产生· 023
制礼原则· 026
礼的分类· 033
礼的功能· 036
贰 生活游艺的威仪化身体 043
美身:见美尽饰· 047
养身:饮食必时· 072
敬身:言行孝亲· 096
叁 即身涵德的艺术化身体 123
修身:诚意正心· 125
澡身:博学浴德· 138
成身:以乐彰德· 163
肆 以体践礼的社会化身体 197
大体:养生送死 200
容体:践礼观德 211
遗体:终身行孝 240
伍 身体美学的终极理想 325
中和之美 327
大同之世 334
小康之治 338
身心:身体美学趋势 340
参考书目 343
试读
4.祭礼
《礼记》四十九篇文本中,论祭祀礼仪的篇章共有四篇,反映了 先秦贵族阶层对祭祀礼仪亦非常重视。四篇的内容分别为:
《郊特牲》,论述祭天、社祭、蜡祭的意义、社会功能与作用,以 及重要仪式蕴含的精神。
《祭法》,记述日月山川等祭天、祭地的礼文仪节,以及宗庙祖先 祭祀的制度。
《祭义》,说明宗庙祖先祭祀的义理、由来和作用,以此推论孝亲 敬长之道。
《祭统》,说明祭礼的意义、社会功能与作用,并阐述祭祀的十项 功能。
(四)专礼:人伦交往仪式
1.乡饮酒礼
《乡饮酒义》原为《仪礼 · 乡饮酒礼》的释文,阐述的是乡饮酒 礼的意义、社会功能与作用,以及重要仪式的意义。
2.射礼
《射义》原为《仪礼 · 乡射礼》《仪礼 ·大射仪》两篇的释文,阐 述的是乡射礼、大射仪的意义、社会功能与作用,以及“射以观德” 的意义。
3.燕礼
《燕义》原为《仪礼 ·燕礼》的释文,阐述的是宴飨之礼的意义、 社会功能,以及促进君臣一体、人和政通、威仪等差、示民有常的教 育作用。
4.聘礼
《聘义》原为《仪礼 ·聘礼》的释文,阐述的是聘礼的意义、社 会功能,以及诸侯之间互相聘问、轻财重礼的作用。
5.投壶礼
《投壶》阐述的是主人与宾客宴饮、讲论才艺的投壶礼制的功能 与作用。
三、《礼记》的思维方法:身体美学
所谓身体,可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加以定义。周与沉指出,狭义 的身体,指形躯结构之身;广义的身体,则统摄形、气、心而组成生 命整体。身体并非单指生物性的肉体,而是指蕴含着身与心、感性与 灵性、自然与价值,以及生理、意识和无意识,而且在时空中动态生 成、展现的生命整体。A
21 世纪以来,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身体观这一课题的研究蔚 为大观,儒、道、释三家从不同角度对身体观进行研究。其中尤以儒 家身体观的研究数量最多,成果也最为丰硕。周与沉指出,在先秦的 文献典籍中,身与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大多分别使用,彼此密切相 关,却有不同的修养内容,功夫路径及实践功能亦有所差异。身的含 义非常广泛,除表示形体外,更与自我、生命等义相通。体指称血肉 形躯,凡四肢、五官、五脏、躯体等皆可用其表达,如四体、五体、 小体、形体等,有时亦可指心思。B儒家所指的身,具有即身涵德的意义,生理身体与心智都统一 于人的生命。身既代表生理机体,又代表精神德性。如在《论语》 中,身出现了十七次,有省身、正身之意;在《孟子》中,身出现了 五十三次,强调修身、守身、诚身、安身;后世则多有立身、殉身之 谓。A 在《易经》中,正面表述身的有修身、正身、反身、存身、安身、 致身、敬身、尊身、养身等;负面表述身的有忘身、失身、辱身、舍 身、贱身等。B
另外,杨儒宾在论及儒家的身体观时认为,传统儒家理想的身体 观应该具备意识的身体、形躯的身体、自然气化的身体与社会的身体 四义。C 以此四义审视《礼记》,四十九篇文本中呈现出的有践礼的社 会化身体、生活的威仪化身体,以及涵德的艺术化身体。其中涵德的 艺术化身体,即意识的身体。可见《礼记》的身体观,已包含了儒家 理想的身体观中的三义,涵盖面较于《论语》《孟子》《荀子》更为广 泛。换言之,《礼记》的身体观,实为先秦儒家身体观之集大成。
在儒家身体观的研究课题中,《礼记》是一本极为重要的经典,文 本中呈现了丰富的身与体,其出现比重,是先秦儒家各经典之最。D 身 字出现了一百二十七次之多,较重要且正面的语词有修身、敬身、成 身、慎身、诚身、终身等;负面的语词有危身、没身、亡身、辱身等。 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语词为修身,共出现了十四次,其在《礼记》中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多集中在《大学》《中庸》及《乐记》三篇, 可以明显地看出,三篇内容均是先秦儒家论君子修身成德的重要篇章。
虽然在《礼记》文本中,体出现的次数比身少,但也出现了六十 次之多,反映了体与礼的关系非常密切,礼的仪式与过程,必须借由 体来行动、参与和实践,才能具有真实的意义。《礼记》中的体具有两 种意义,一是指作为名词关系四肢五体的血肉形躯,或耳、目、鼻、 口、心智等各种器官与思考,如容体、大体、遗体、四体、百体等; 二是指作为动词关系体现、效法、实践、体恤等义,如体天地、体信、 体远、体长幼等。《礼记》文本中,与体相关的出现的最多的词语为容 体,计有六次;其次为大体,出现了三次,指礼的五大体类。如人之 有四肢、五体等器官,礼亦有吉、凶、军、宾、嘉等五类。遗体一词, 也出现了三次,指父母所生、所遗留下来给孝子的血肉形躯。容体、 大体、遗体,都是《礼记》身体美学中极为重要的词语。
就《礼记》文本而言,身与体大多分别独立出现,而身体二字连 用的现象仅有一处,出现在《乐记》一文中。可见在先秦至汉初的观 念中,身与体有不同的意义、内容及修养功夫。归纳而言,《礼记》 文本中身的使用,多与生命、人格的德性有关;而与礼有关的身体概 念,则常以体字呈现,表示践礼时人与人互动的行为、容貌、肢体, 均为社会化的身体。诚如黄俊杰所指出的,对中国人而言,身体是通 过礼节而建构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文化中的身体有其强烈的 社会性与政治性。所谓礼,正是经由人的身体加以实践的。A
至于身体美学的概念,在西方首先由美国学者理查德 ·舒斯特曼 ( Richard Shusterman)在《实用主义美学》中提出,其将身体美学定 义为:“对一个人的身体——作为感觉审美欣赏及创造性的自我塑造
场所——经验和作用的、批判的、改善的研究。因此,它也致力于构 成身体关怀或身体改善的知识、谈论、实践以及身体上的训练。”A 舒 斯特曼所认为的身体美学,实际上是就所有外在形躯身体与内在生命 精神而言。外观的身体美学,强调身体表面的健康与美观,而内在的 身体美学,则集中在精神生命的审美性质。
自此之后,中国学术界引进了身体美学概念,掀起了身体美学的 研究热潮。2014 年复旦大学中文系举办“身体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 化”国际学术会议,从养生思想与快乐美学、视觉文化与身体美学等 角度,讨论了对身体美学的认识。B 方英敏针对中国学界身体美学的 研究方向,归纳出三种代表性定义,即人体美学,消费文化中的美体 之学,以及培养、改良身体意识的身体感性学。在类型上,前两者属 于将身体作为审美对象和感性活动的外观美学,后者属于将身体作为 审美主体的体验美学。C
前言/序言
导 读
《礼记》为古代“三礼” 之一。“三礼”指《周礼》《仪礼》《礼 记》三部周代有关国家典章制度、政治典礼、家族仪节的重要经典。 《周礼》原名《周官》,是记载周代国家制度、团体行为规范的重要文 献。《仪礼》为古代的《礼经》,记载的是周代的世俗仪文,以及士阶 层以上贵族的个人行为规范。《礼记》最初是解释《仪礼》的文字记 录,内容论及礼的根本意义、礼的核心价值,以及制定各种礼仪的原 则等。
其后各朝代的礼制因革损益,《周礼》《仪礼》所载礼仪已多不适 用于后代,反而《礼记》因诠释礼的精神意义、核心价值、制礼原则, 重要性逐渐超越《周礼》《仪礼》,在汉初成为“五经”之一,在明代 被纳入“十三经”。其中《大学》《中庸》两篇,为南宋朱熹自《礼记》 一书所摘出独立成篇,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一、《礼记》的成书
《礼记》 一书,并非一时一地一人的作品,而是经过数百年,由 许多传礼的知识分子陆续完成。其编辑成书的过程,涉及作者、编纂 者以及编纂年代等问题。据《汉书 ·艺文志》所载:“《记》百三十一篇, 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可知《礼记》为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将孔子及弟子论礼的言论记录下来,又经过汉初学者纂集成书。
秦汉之际,设有《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其中 博士后苍专门研治《礼经》,著有《后氏曲台记》 一书。后苍有两位 著名的弟子:戴德和戴圣叔侄。戴德辑录了后苍阐论《礼经》的文字 共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可惜残缺不全;戴德的侄子戴圣所辑 录后苍论述《礼经》的文字共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戴圣所编 的《小戴礼记》,因为有汉代大儒郑玄作注,到了唐代,又有孔子的后 裔孔颖达作疏,因此流传非常广远,影响也比《大戴礼记》深远。
“十三经”所收录的《礼记》,即戴圣所编的《小戴礼记》。清代 孙希旦广泛地搜集了汉代郑玄注、唐代孔颖达疏,以及历代的《礼记》 注解文字,并加上孙氏个人的见解,辑成《礼记集解》 一书,是自学 与研究《礼记》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
本书以《小戴礼记》为文本基础,依内容重点,共分五章。
( 1 )版本:各章所摘录的“原典精选”,以孙希旦《礼记集解》 辑录的《礼记》原文作为征引文本之依据,并参校王梦鸥《礼记校证》 《礼记今注今译》的考证成果。
( 2)方法:以身体美学为诠释方法,参考现代学者诸多研究《礼 记》及身体观、身体美学的成果,对精选原典从身体美学的理论角度 加以诠释。
( 3)架构:“原典精选”之下,附上“简注”“语译”与“现代解 读”,期盼在传统经学的诠释方向之外,本书能够让经典活化,让《礼 记》以崭新面貌呈现给现代人其独有的学习价值。
二、《礼记》的核心价值:中和之美
《礼记》共四十九篇,对周代生命过渡礼仪的精神意义以及各项仪节,均有深入的论述。就四十九篇的内容A,其核心价值一言以蔽之, 曰:中和之美。
由中和之美所展开的体系,可分为四个主要方面。
( 1 )通论:泛论礼的原则与价值。
( 2)通礼:泛论生活常规与政令制度。
( 3)专礼:专论冠、婚、丧、祭等生命过渡仪式。
( 4)专礼:专论乡、射、燕、聘、投壶等人伦交往仪式。
以上四个方面在《礼记》中均有相对应的篇章加以深入阐述,从 对应篇章的数量可以明显看出,先秦礼制所着重的核心价值在于中和 的秩序之美,体现在生命过渡仪式中,则以丧礼与祭礼的篇章最为丰 富,彰显了丧祭之礼在先秦父系的分封礼制之下,最受贵族的重视。
(一)通论:礼的原则与价值
1.泛论礼意
《礼记》中广泛地通论礼之意义的篇章有:
《礼运》,通论礼的兴起,以及因应时代变化而产生的演变与发展 趋势。
《礼器》,由礼的外在形式探索礼的精神内涵,并提出五项制礼原 则,即时、顺、体、宜、称。
《经解》,说明“六经”的教育宗旨和特色,归本到礼是领导政教 的关键。
《哀公问》,以鲁哀公向孔子问礼,说明为政先礼、礼为政教之本。
《仲尼燕居》,记述孔子为弟子讲论礼乐政教之道,说明礼对社会 政教所具有的指导作用。
2.泛论与礼相关的学术思想
《礼记》中论及与礼有关的学术思想的篇章有:
《学记》,记述古代学校的教育目标、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心理、 得失兴废等。
《乐记》, 阐述礼乐的根源、形式、功能、理想境界等人文美学 思想。
《孔子闲居》,记述孔子与子夏的问答,阐述礼乐的抽象精神与 作用。
《坊记》,说明礼的目的在于事先的防范,以避免罪恶、过错的发 生,从而建立健全的行为准则。
《中庸》, 阐释中和的审美理想,说明修身的目标与美善的境界。
《表记》,说明君子应致力于内在道德的修养,以及对外在行为仪 表的敬慎。
《缁衣》,说明有德位之君子,应以德化民,实现安国治民的政治 理想。
《儒行》,说明儒者特有的道德行为,表明真正的儒者不同于凡俗 的可贵之处。
《大学》,阐述个人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的修德次第, 由内圣而外王的终极理想。
(二)通礼:生活常规与政令制度
1.泛论世俗生活常规
《礼记》中论及士阶层以上贵族世俗生活常规的篇章有:
《曲礼》上下,记载日常生活的细小仪则,兼及说明朝廷及社会 上的各种称谓。
《内则》,记述为人子女在家庭生活中行、住、坐、卧、衣、食的 细小仪节。
《玉藻》,记述士阶层以上的贵族,在衣、食、容貌、称谓等方面 的礼仪规定。
《少仪》,记载人际交往中许多应注意的琐细行为规范。
《深衣》,说明深衣的制度,以及符应规、矩、绳、权、衡的 用意。
2.泛论国家政令制度
《礼记》中论及国家政令以及典章制度的篇章有:
《王制》,记述王者为政应具备的行政制度。
《月令》,说明一年十二个月,为政者应配合月份节气举行各种政 令典礼。
《文王世子》,记述世子教育的内容,以及侍奉君父应有的态度与 行为。
《明堂位》,记述鲁国兼备虞、夏、商、周四代典章制度,以及以 诸侯国而能拥有天子礼乐的缘由。
(三)专礼:生命过渡仪式
1.冠礼
《冠义》原为《仪礼 · 士冠礼》的释文,阐述士冠礼的意义、社 会功能与重要性,以及各项冠礼仪式的精神。
2.婚礼
《昏义》原为《仪礼 · 士昏礼》的释文,阐述士婚礼的意义、社会功能与重要性,以及六项婚礼仪式的精神。
3.丧礼
《礼记》四十九篇文本中,论丧葬礼仪的篇章最为丰富,共有 十四篇,反映了先秦贵族阶层对丧葬礼仪的重视。十四篇的内容分 别为:
《檀弓》上下,记述周人行丧礼时,得失的事迹或言语。
《曾子问》,以孔子与曾子问答的方式,对丧制和丧服做深入的 讨论。
《丧服小记》,为《仪礼 ·丧服》的补记,偏重于士子丧服制度的 说明。
《大传》,说明治理天下以亲亲为基础,由此论及宗法及丧服制度 等问题。
《杂记》上下,杂记诸侯以至士子的丧礼,补充说明丧礼仪制的 各种细节。
《丧大记》,记载士子以上不同阶层的丧制,多为丧葬用器的介绍。 《奔丧》,记述士子在外获知父母亡故,由远方匍匐奔丧的礼仪。
《问丧》,阐述士丧礼的精神、社会功能与重要性,以及重要丧仪 的意义。
《服问》,依据《仪礼》,对丧服礼制做进一步的说明。
《间传》,记述丧礼仪节和服制,特别注重亲疏远近、轻重薄厚的 举止。
《三年问》,阐释守丧“称情而立文”之精神,以及制定五种丧期 的意义。
《丧服四制》,阐释丧服所依据的恩、理、节、权四种原则的核心 精神,以及丧服制度的意义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