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刑事科学技术,又称刑事技术或物证技术,是指公安和司法机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收集、分析、检验和鉴定与犯罪活动相关的各种物证材料,以为侦查、起诉和审判提供线索和证据的专业技术。刑事科学技术在犯罪调查和审判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这也为该领域的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前景。然而,国家对这些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因此,需要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思政研究》由辽宁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系杨琳、张阳两位老师撰写,是辽宁省教育厅2021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法治意识教育融入方法研究》(项目编号:LNBKJG11432202105)、辽宁省教育厅2022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犯罪现场勘查课程思政“基因式”融入的方法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LNBKJG20221143202)、大连市2022年度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公安院校犯罪现场勘查课程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证书编号:2022ZJKT35)研究成果。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思政研究》分为七章,首章介绍了高等教育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为读者提供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的背景信息;第二章探讨了课程思政的价值观教育;第三章讨论了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和实践路径;第四章概述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建设;第五章探究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法治意识基础;第六章关注了OBE(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的挖掘;第七章提供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和措施。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思政研究》通过深入研究相关概念之间的关联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并为实际研究提供参考。
目录
第一章 高等教育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
第二章 课程思政的价值观教育研究
第一节 课程思政引发的教育观念改革
第二节 “课程思政”在专业知识中的价值存在形态
第三节 “课程”与“思政”在价值观教育中的同向同行
第四节 课程思政在价值观教育中的学科交叉基础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及实践路径
第一节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分析
第二节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及实践路径
第三节 课程思政从“悬浮”到“落地”的实践策略
第四节 课程思政成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路径
第四章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建设概述
第一节 刑事科学技术基本概念
第二节 公安院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第三节 公安院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第四节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第五章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法治意识基础
第一节 “德才兼备”在刑事执法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理论意蕴
第二节 刑事诉讼法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优势
第三节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刑事执法意识的培养
第六章 OBE理念下刑事科学技专业核心课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第一节 原则与思路
第二节 刑侦类课程的共性思政元素挖掘
第三节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的个性思政元素挖掘
第七章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与措施
第一节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精神的时代内涵
第二节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思路
第三节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
第四节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第五节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试读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思政研究》:
(四)社会科学知识的政治价值预设
社会科学知识的政治价值预设旨在帮助受教育者更深刻地理解并认同国家政治价值观。通过将政治价值观有机地融入社会科学课程的传授,旨在为受教育者提供关于政治价值观的合理解释和逻辑支持,以引导他们在自己的思考和行为中实现个人价值观与社会政治价值观的和谐共存。
政治制度是国家组织和内部关系的重要生命过程,嵌入伦理领域,具有强制性。政治情感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反映了对国家的深刻情感。同时,政治制度也受到客观法律的最高规定,是实现道德和法律统一的基础。政治情感通常源自对国家法律、制度和政治价值观的信任和认同。在育人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鉴黑格尔的政治国家理论,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增强对共同体的信任感应以实际社会发展为依据,避免纯理论灌输。政治制度本身也具有外部约束力,主要表现在法律的推动作用,以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个社会管理层面宣传和倡导,鼓励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同时制约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
政治价值预设的关键是确保政治价值观具备逻辑的合理性。只有通过对政治价值观的合理性论证,受教育者才能深刻理解国家的目标是为了公民的幸福,同时认识到国家是实现特殊目标和福祉的唯一条件。这一理解需要建立在对政治制度合理性的信仰基础上,通过课程思政来实现政治制度的真理性证明,从而确保受教育者认同政治制度,并相信它是实现自由和解放的关键。同时,需要强调个人的自信和国家的现实性之间的互相依赖,以及个人目标与普遍目标的统一,这构成了国家稳定性的基础。在应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时,要清醒认识到权利与义务的结合在市民社会中的局限性,同时要科学借鉴这些观点,以推动更好的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这种政治价值观的教育和认同不仅涉及个体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还牵涉到国家的发展理念和制度规定如何满足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如果国家的政策不能满足公民的需求,就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国家的失信。因此,政治制度需要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以确保国家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受教育者需要被引导去理解政治制度的合理性,相信它是实现个人自由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这种信仰和认同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融入国家的政治体系,以实现国家和个体的共同目标。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认识到理论观点的局限性,特别是在权利与义务的结合方面,但也要善用这些理论观点,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
最终,我们需要实现个体的政治价值观与共同体的政治价值观的和谐共存。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个人的价值观念,并使其认同国家的政治价值观,也就是国家的意识形态。为了实现这种认同,必须在传播过程中对政治价值观的真理性进行深入的论证,并假设国家的政治价值观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真理性的。课程思政的使命就在于通过社会科学知识的客观传授,阐释和传播国家的政治价值观,以证明其真理性,并引导受教育者树立爱国意识,赋予政治价值观足够的信任和认同。
这种认同的核心在于理解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内在关联性。只有当国家的目标和利益得以实现时,个体的利益和目标才能够得以满足。因此,将个体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是实现真正自由的前提。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家国情感,弘扬他们敢于承担的奉献精神,引导他们将追求普遍利益作为人生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培养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这可以帮助塑造有担当的国家公民,他们愿意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和繁荣而努力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仰的公民,他们认同国家的政治价值观,同时也在个体发展和国家发展之间找到了平衡,实现了真正的自由。这对于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繁荣都至关重要。
通过上述分析,黑格尔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理论为育人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并进行批判性反思,以更好地应用和借鉴它们。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每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影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背景。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为当时的普鲁士政府服务,充当了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他的伦理和道德理论强调自由从主观性、特殊性向客观性、普遍性的升华。然而,这种升华更多地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一致性,而对于广大农民和工人来说,它只是个人利益对国家利益的无条件服从。这种历史局限性需要我们审慎对待和反思,以确保我们在育人实践中不会简单地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当代社会,而是要根据现实情况进行科学借鉴和扬弃。
因此,在育人实践中,我们应该将黑格尔的思想视为有价值的参考,但也要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价值观,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批判性思考。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和公正的教育体系,使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平等的机会和对待,不受特定利益集团的
前言/序言
在构筑高等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深化高校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上的关键,也是基础的支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一直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战略、新部署和新措施。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任务,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特别关注优化课堂教学,不断加强思政理论课的质量,同时确保各门课程都有思政教育元素,以实现协同效应。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强调,要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各环节,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确保学科、教学、教材、管理等各方面都服务于这一目标。教师和学生也应以此为中心,共同努力。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继续强调,要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深度、广度、亲和度和针对性,同时充分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的思政教育资源,确保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德育工作。这一系列举措旨在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培养更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公安院校是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命是培养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因此,全面加强公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家热情、品德素养和科学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警察职业意识,以培养更多高水平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刑事科学技术,又称刑事技术或物证技术,是指公安和司法机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收集、分析、检验和鉴定与犯罪活动相关的各种物证材料,以为侦查、起诉和审判提供线索和证据的专业技术。刑事科学技术在犯罪调查和审判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这也为该领域的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前景。然而,国家对这些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因此,需要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本书由辽宁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系杨琳、张阳两位老师撰写,是辽宁省教育厅2021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法治意识教育融入方法研究》(项目编号:LNBKJG11432202105)、辽宁省教育厅2022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犯罪现场勘查课程思政“基因式”融入的方法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LNBKJG20221143202)、大连市2022年度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公安院校犯罪现场勘查课程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证书编号:2022ZJKT35)研究成果。
本书分为七章,第一章介绍了高等教育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为读者提供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的背景信息;第二章探讨了课程思政的价值观教育;第三章讨论了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和实践路径;第四章概述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建设;第五章探究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法治意识基础;第六章关注了OBE(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的挖掘;第七章提供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和措施。本书通过深入研究相关概念之间的关联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并为实际研究提供参考。
鉴于笔者知识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遗漏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