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反侦查行为:犯罪侦查的新视角》遵循理论思辩、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的方法,即从心理学、行为科学的角度,总结反侦查行为的形成与预防、识别、利用问题
精彩书评
目录
导论 侦查与对抗
一、侦查活动必然带有对抗性
二、侦查活动中对抗性的特点
三、侦查活动中对抗性的表现
四、侦查新视角:从反侦查行为切入
第一章 什么是反侦查行为
第一节 反侦查行为的概念辨析
第二节 反侦查行为的特征
第三节 反侦查行为与犯罪行为、侦查行为的关系
第二章 反侦查行为的形成
第一节 反侦查行为的人性根源
第二节 反侦查行为的内外成因
第三节 反侦查行为的形成机制
第三章 反侦查行为的表现
第一节 侦查工作的两个时间段:“背靠背”时期与“面对面”时期
第二节 “背靠背”时期的反侦查行为
第三节 “面对面”时期的反侦查行为
第四章 反侦查行为的类型
第一节 反侦查行为的分类标准
第二节 消极型与积极型反侦查行为
第三节 隐蔽型与公开型反侦查行为
第四节 事前设计型与即时起意型反侦查行为
第五节 个体性与组织性反侦查行为
第五章 反侦查行为的防范
第一节 侦查工作的相对性
第二节 反侦查行为的防范方略
第三节 反侦查行为的防范措施
第四节 反侦查行为的防范谋略
第六章 反侦查行为的识别
第一节 犯罪行为的物质性
第二节 反侦查行为的识别途径
第三节 反侦查行为的识别措施
第七章 反侦查行为的利用
第一节 犯罪过程中的信息转移规律
第二节 反侦查行为的利用价值
第三节 &nb
试读
三、反侦查行为形成中影响其形式变化的主要因素
趋利避害心理是作案人动机冲突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决定了在犯罪案件中必然出现反侦查行为。而作案人究竞选择何种具体的反侦查行为,还要受到存在于主体自身的内在因素与存在于主体周围的外在因素的影响。反侦查行为的形成过程是主体内外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有些因素处于比较次要的地位,这些因素对于反侦查行为的形成既非必然的,也非必要的;但是它们对于作案人采取何种反侦查行为、如何采取反侦查行为,却有着不容忽略的影响。简言之,这些因素本身并不能决定反侦查行为的产生和变化,只是决定反侦查行为具体形式的差异。
这些影响反侦查行为形成中形式变化的因素,可简称为反侦查行为形成的相关因素。以下简要分述之:
(一)主体因素
影响反侦查行为形成中形式变化的主体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作案人的性别、年龄、智能、知识、习惯等。
1.性别
男女性别的差异,决定了个人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不同,从而导致作案人在实施反侦查行为时有所差异。在生理方面,较男性而言,女性一般身材相对矮小,骨骼细小,皮下脂肪较多,肌肉系统不发达,天生缺乏体力,不适应做重型的体力活;在心理方面,较男性而言,女性天生缺乏勇气,感情细腻丰富,多思善疑,办事机械认真,对后果考虑较多,遇事比较冷静,不会轻举妄动,草率行事。因此,在作案时女性趋利避害心理更突出,防御心理比较突出,更需要实施反侦查行为;其反侦查行为极少临时起意,而多蓄谋已久,对犯罪和反侦查的细节均有策划,有一个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的过程;反侦查行为手段丰富多样,尤以“软性”即非暴力手段为多;反侦查很少单一出现,而是多管齐下,在犯罪现场、犯罪前后阶段都有反侦查行为相照应。
2.年龄
作案人按年龄差异可分为青少年(一般11岁~25岁)、中年(一般26岁~55岁)和老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