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真实地记录了“功夫世星”李小龙一生的生活和思想。是一部思想性非常强的思想著作。李小龙在书中结合东西方哲学,表达了他所理解的生活的意义,人生的追求。
李小龙不但拥有深厚的武道造诣、哲学修养,更拥有着博大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
精彩书评
他像颗光芒四射的彗星
,原本不能在天空停留太久
。
——金庸(知名武侠作家
)
在我的心中,他不仅是
一位明星或者是一位武术家
,他是我心中的英雄,是一
个完人。
——周星驰(亚洲喜剧之
王)
他是东西方的桥梁,将
中国功夫介绍给世界,他是
搏斗专家和标志性的表演艺
术家,对于武术和动作电影
都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
——李安(知名导演)
李小龙有很棒的关于生
命的哲学理念,让我心服口
服。
——迈克尔森(世界拳王
)
目录
第一章 功夫
功夫之道:中国武术研究
功夫:东方武术的核心
顿 悟
功夫之思
学会自卫
进攻与防御心理学
如何选择武术导师
刚柔并济
功夫之我见
第二章 功夫、哲学、人
为什么我选择哲学
关于人的理解力
生活:事物的统一性
对立统一
道家思想
阴阳
放下
西方哲学
柏拉图
柏拉图的《高尔吉亚》
苏格拉底
人的本质
道德行为
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
勒内 ? 笛卡尔
笛卡尔的“沉思录”
笛卡尔的观点
笛卡尔的“我思”我想要任何颜色
第三章 功夫与修心
格式塔治疗的笔记
生物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三种哲学
自我调节与外部干预弱者与强者
四种基本哲学方法思考即预演
学习
“集中”的过程
过程
症结(困境一恐惧层)赫塞论自我意志
迈向解放
第四章 截拳道的本质
截拳道:如何“收拳”
截拳道:走向自我解放
截拳道笔记
更多截拳道笔记
截拳道补充说明
截拳道终极源泉
“家的主人”:让工具变得可见
截拳道
三个组成部分
神游
两种弊病
不动的心
五个重要观点
主题
真正掌握
武术
求知路上的障碍
第五章 表演中的自我实现
何为真正的演员
演员应该拥有的东西
表演中的自我实现以及自我形象实现
一个演员的心里话
第六章 实现梦想,要向内求
我在香港写的第一篇文章
自我发现过程(一)
自我发现过程(二)
自我发现过程(三)
自我发现过程(四)
自我发现过程(五)
自我发现过程(六)
自我发现过程(七)
充满激情
第七章
李小龙写给朋友们的一
生活的真正意义——心安
利用你的经验与想象力
我是谁
把绊脚石踩在脚下
一切都在心境之中
艺术存在于绝对自由之地
第八章
诗与远方
雨,乌云
日落西山
残阳
爱是燃烧的友情
再一次拥你入怀
溪流四散而去
荡舟在华盛顿湖
刹那
漫步在华盛顿湖边
夜雨
我们的亲密无间就像一场美梦
周围寂静无声
春天到了
我看到的
蜂鸟
霜
落叶
尽管黑夜为爱而生
沉默的长笛
你走之后
离别
高手眼中的李小龙
译后记
试读
功夫是一种特殊技能,它不仅仅是锻炼方法或自卫术,更是一种精妙的艺术。对于中国人来说,功夫是一种身心合一的精妙艺术。功夫的本质不能像科学原理一样,可以通过发现事实和接受教导来掌握。
想要掌握功夫的本质,必须出乎本心,挣脱欲望和情绪的束缚,让它从内心深处绽放。功夫的核心是“道”,即宇宙的自发性。
“道”这个词在英语中没有确切与之对应的词。将它定义为“方式”“原则”“法则”都是对它的狭义化。道家始祖老子这样描述“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世界哲学名篇》中对“道”的解释为:“道是万物无名之始,万物的根本原则,也是至高无上的终极模式,还是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人的宗教》的作者休斯敦 ? 史密斯解释道:
“道是终极现实,是所有生命都遵循的方式或原则。或者说,人类应该迎合宇宙运行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生命。”
尽管没有一个词可以取代它的意思,但我还是用了“真理”——功夫背后的“真理”;每个学习功夫的人都应当追随的真理。
道生阴阳,阴阳交泰而生万物,阴阳无处不在。阴阳的原理正是“太极”,也是功夫的基本框架。而太极学说,或阴阳本源学说,是由九百多年前的周敦颐创立的。
阳(太极图中的白色)代表阳性,坚硬、男性、实质、光、白天、炎热等。阴(太极图中的黑色)与阳相反,代表阴性、柔软、女性、虚无、暗、夜晚、寒冷等。太极的基本理论是万事万物都是在变化的。换句话说,事物兴盛(阳)到极致会由盛转衰,即为阴。而事物衰败(阴)到极致会开始兴盛,即为阳。兴盛是衰败的原因,反之亦然。阴阳原理的此消彼长、相互转化是连续的。由此可见,阴阳两种力量看似矛盾,实际相互依存。不是互相敌对,而是合作共生。
阴阳原理在武术中的应用遵循“和谐法则”。它告诉我们,面对对手的进攻,我们应该顺势而为,而不是直接抗衡。这意味着人们不应该做任何非自然或者非自发的事;最重要的是,不要与对手的力量直接冲突。当对手A使用蛮力击打(阳)B时,
B 千万不能以蛮力回击;换句话说,B 不能以“阳”对“阳”,而是应当以巧力牵引顺应 A 的力的方向,以“阴”对“阳”。当A 力竭之时,阳转化为阴,B 可以趁其不备,发动力量(阳)反击。整个过程都是顺乎自然,没有任何勉强;B 只需要顺应 A 的动作并且和谐、连贯地融入其中,不需要回击或反抗。
由此产生了一条与之密切相关的法则——顺其自然,旨在告诉人们忘记自己,顺应对手(的力量)而动,仅仅对变化做出适当反应。其基本原理是顺势而为、借力打力。这就是为什么习武之人从不寻衅,也绝不会站在对方出手时的正前方的原因。习武之人交手时不会直接抵抗,而是选择通过偏移对手的攻击来卸力。顺其自然还体现了不抵抗原则及非暴力原则。自然中的芦苇展现了顺其自然的必要:冷杉的树枝在雪的重压之下折断,但是柔软坚韧的芦苇却不会被雪压折。孔子在注解《易经》中言道:“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在道教立教经典《道德经》中,老子也指出了“柔”的重要性。与一般人认为的不同,“阴”的柔软和坚韧,与生命和生存关系更为密切。相比之下,阳过于强硬,会使人在重压下崩溃(注意最后两句,这是对这两句话最好的描述):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功夫与大脑密切相关。事实上,是大脑在指挥身体运动。大脑发出指令,身体完成指令。因为大脑直接指挥身体,所以对于大脑的控制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但这并不容易。在格伦 ?克拉克的书中提到了运动员的某些情绪失常:
每一个冲突焦点,每一种外来的、纷乱的、分散的情绪,都会打乱原有的节奏,影响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表现,这种影响要比与他人产生冲突更加严重。这种会打乱原有的节奏的情绪包括:仇恨、猜疑、渴望、嫉妒、骄傲、自负、贪婪和恐惧。
想要演练正确的功夫招式,身体必须放松,这就要求你的意念和精神必须先放松,这样你不仅反应灵敏,而且出手无拘束。为了达到放松的状态,习武之人必须保持心境平和以求做到“空明”。这并不意味着摒弃所有情绪让大脑变得空白,也并
不是简单的内心平静及安宁。虽然那也很重要,但是“无欲”才是“空明”的主体。习武之人将自己的内心当作一面镜子,它一无所有却又包罗万象。正如艾伦?瓦茨所说,空明是一种“完整”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思想可以任意驰骋,没有潜意识或自我意识的阻碍。
前言/序言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对于李小龙的认识还停留在武术家、电影明星上面,却忽视了李小龙成为一个杰出的武术家和电影明星背后的原因。也许是因为他武术和电影上取得的成就太过耀眼,以至于他在艺术上的思想被掩盖了。
事实上,李小龙之所以是李小龙,和他深邃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背后的哲学密不可分。李小龙主修哲学专业,他把哲学思想与武术融合起来,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在他的哲学理念中,有一个核心部分——认识自己。
李小龙认为,在武术界,人们过于迷恋招式,将那些所谓的招式看作是真理,背离了武术的本质。武术的终极目的就是表达自我,将对手和自己看作一个整体,武术的动作应该和对手的动作是和谐的,招式都是顺势而为,没有固定一说。
由此可以看出,李小龙的思想不仅仅在武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实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我们到底是谁?我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其实不必向外求,认识你自己,最为重要。
本书内容是由李小龙亲自写就,从李小龙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武者成为影响世界的武术家、思想家的。李小龙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困惑和烦恼,但是他最终解决了这些问题。这对每一个普通人也具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