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诗经字疏》收录了《诗经》中出现的高频双音词乃至多音节词,通过疏通字理,诠释字义进而展示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本书所有字义的罗列,均取自《诗经》中的意义,并不代表这个字现今所有的流通意义,也许某个字,在别处还有别的意义。全书意图探索一条字(词)义的引申途径,希望能从源头说解汉字。
目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前言/序言
写在前面 余读《诗经》,常查字 书,查得多了,便生出许多 疑问和感慨:诸多字书,回 答这样解的居多,至于为什 么这样解,鲜有作答;或者 含糊其辞,尤其有些字义, 诸多典本,你引我,我引你 ,翻了半日,仍难得其解。 由此翻来查去,总觉不能解 渴,于是突发奇想,自己写 一本书,于是就有了《诗经 字疏》。 《诗经字疏》是一本字 书,旨在疏通字理,诠释字 义。笔者不云“词义”,除了 上古多一字一词外,还因为 通篇均以“字”为单位解析, 包括对《诗经》中出现的双 音词乃至多音节词,也是从 解析单个字义入手,故曰“ 字义”。所列汉字均取自《 诗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高亨《诗经今注 》),故名《诗经字疏》。 汉字是表意文字,以形 表义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从以形表义的意义上说, 古人造字之初,一形表示的 多为一事或一物。例如“日 、月、牛、羊”(象形);“ 上、下、本、末”(指事) ;“休、信、武、蛊”(会意 )……这些汉字,见其形而 识其义,正是这种“以形表 义”的特征,给了汉字以强 大的生命力,也为汉字的传 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汉字是象形文字,每个 汉字都是对相应事物的描述 ,而任何事物都有着多重属 性,正是事物的多重属性, 为汉字的引申义提供了引申 的可能,从而产生一字多义 。在某一汉字表示某一事物 意义的基础上,由这些事物 的属性引申出其它意义,是 一字多义的根本原因。 原始汉字一字一义,随 着语言的发展,一字多义成 为汉字的普遍现象,多义是 由字本义的引申造成的。人 们根据某一汉字所表现的某 一事物(字本义)的属性加 以引申,就出现了汉字的引 申义。在实际使用中,由某 种属性(引申义)的某种特 征还可以再加以引申。例如 “哀”字本义为“服丧”。由服 丧的情绪属性引申出义项“ 悲伤”,由“悲伤”可以有多 种因素引发引申为义项“痛 苦、悲愤”。再如:“阿”, 本义为“土附石之山”,原为 特指,后本义消失,但由此 而引申的不少义项均流传至 今。如由特指引申成泛指“ 山”,由“山”引申出“山岗、 山中、山旁”等,以此类推 ……引申方式的层级现象, 极大地丰富了汉字的内涵。 本书所有字义项的罗列 ,均取自《诗经》中的意义 ,并不代表这个字现今所有 的流通意义。也许某个字, 在别处还有别的意义,但是 ,《诗经》中没有出现,所 以本书暂不罗列。形声字的 出现,为汉字乃至汉语言的 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古人造字,决不随手拈 来,所以所谓形声字,其声 符也应该多表义,即形声兼 会意。如:妣,女形比声。 其实“妣”可作声符的字很多 ,像“比、匕、必、币、敝 、畀、毕”等等。用“比”而 不用其它,是因为“比”有“ 亲密无间在一起”的意思, 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再如“必”作声符组成的字: 龢,由“食”和“必”组成,意 思是“食香之标准”;骉,由 “马”和“必”组成,意思是“ 马肥壮之标准”,用“必”作 声符,皆因“必”有“标准”之 义。 《诗经字疏》,意在从 源头对部分汉字进行解说。 但由于某些汉字佐证缺失, 看似在研究,倒不如说是对 某些汉字的猜想。笔者将其 成文的目的,就是想为后来 者提供一条寻求字本义的思 路。 本书共收集《诗经》中 用字2729个(不含异体字 ),为方便辨识,全部选用 当前通行的简化汉字列出, 其中的繁体或异体字,在字 后的括号内罗列。由于篇幅 的关系,字义不能全数举例 ,只用数字表示。例“白”字 条,在“白色”义项后以“此 种用法有23(风9;雅12; 颂2)处”表述,其中括号内 文字表示“国风”中有9处;“ 大小雅”中有12处;“颂”中 有2处。书中所列汉字,多 音字按音序以读音靠前者排 列,例:阿(音ā、ē)以‘ā’ 音列;贲(音bēn、fèn) 以“bēn”音列,其它亦然。 多音一次性列出,文中皆不 注音。 由于手头资料有限,所 选古字形不能有考必列,挂 一漏万之处,还请谅解。 所有罗列汉字,不求全 考证,也不同现有之说辨析 ,只求疏理,许多汉字造字 之理纯属笔者一孔之见,故 不能成典,此不谓字典之故 ,仅作自家及有识之士参考 、赏玩。 林明 2022年10月于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