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江巨荣教授研治古代戏曲和明清文学的相关文章五十余篇。
全稿分五辑:
第一辑“剧论杂缀”,收文15篇,小议明清戏曲演进、戏曲本事探微、稀见剧作考述等内容。
第二辑“走近弇州”收文9篇,为参与《王世贞全集》点校的学习笔记。所涉除历史类文献的整理外,还涉及他的诗文、戏曲、书画著作的整理与学习。
第三辑“师范长存”,收文13篇。是怀念和追思师长的文字。
第四辑“学风友谊”收文15篇,是与学友交流的文字。
第五辑“徽州人文剪影”是作者对徽州故乡人文的札记。
前言/序言
江巨荣老师将近年未曾结集的文章,编为《枝叶集——戏曲研究及其他》,命我作序。
这是他的第六本论文集。我查了一下,此前他仅在出版第一本论文集时,请章培恒先生写过序。章先生仅比巨荣老师年长五岁,在巨荣老师入学复旦前,已经做过系领导,1957年入学后,章先生也是任课教师之一,讲授先秦文学。在特殊时期,他们师生间曾有特殊的交集。
我是晚辈,没有资格写这篇序,但却无法拒绝巨荣老师的盛意。不是因为这本文集是我建议所编,更多的原因是巨荣老师在六十岁时及年而退,恰好我任中文系主任,没有可能为他继续提供工作条件,也很惋惜本系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点建立者赵景深先生的两位传人: 巨荣老师和他的师兄李平教授,都没有获得担任博士生导师的资格。巨荣老师默默接受了一切,继续从事赵先生开拓的戏曲研究道路,成果丰硕,气象日新,治学之勤奋与勇决,甚于在职之时。同时,巨荣老师还先后多次为赵先生与师兄李平教授编次文集,投入很多精力。
巨荣老师八十七岁高龄了,常能在校园里看到他来查资料。他的勤奋和进取都令我感动。我虽然没有能力传达和体会巨荣老师的成就,但认真读读巨荣老师的著作,记录一些阅读的感受,藉此传达巨荣老师的成就,总是作为后学不能推辞的责任。
要谈巨荣老师的成就,首先要介绍他的导师赵景深先生的为学与为人。1981年夏,国务院学科评议组首届会议在北京召开,复旦中文系得到四个学科博士点,即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先生,中国各体文学(传记文学)朱东润先生,汉语史张世禄先生,中国古代文学赵景深先生。以前评教授等级,赵先生仅获评为三级教授,但他在明清戏曲、小说研究的成就领先全国,于此可知。
那时我还在读研,对赵先生所知甚少,同学马美信是赵先生的学生,讲到每周在赵家皆有雅集,不仅有门下弟子,更有上海演戏与治戏的同行,每次都有十多人,收获满满。更说到赵家藏书的丰富,以及赵先生亲自经手的借还书办法。那时也注意新闻中有赵先生与昆曲名家俞振飞共同登台演出的介绍。其间仅听过一次赵先生的讲座,内容讲什么都不记得了,只有一句印像特别深刻,即他说昆曲很容易学,只要把鸡、鸭、鱼、肉四个字充分拉长,就可以了。
本系流传许多赵先生的段子。如说他早年勤于看戏,入戏场前将寄往报社的信封写好,邮票贴好,一边看戏,一边写戏评,戏看完,文章也写好了,回家途中,丢进邮筒,即可发表。再如特殊年代,他被困而不得自由。恰逢有人敲门,问:“里面有人吗?”赵答:“没有人。”“你不是人吗?”“我是牛鬼蛇神。”不改幽默本色。
当然,更完整的认识还是在1995年初参加赵先生纪念会,以及阅读巨荣老师整理赵先生遗著,总结赵先生成就,方有所了解。赵先生先世是四川宜宾人,他出生在浙江丽水他曾祖父任知府的衙门内。那时科举未废,从《四书》《五经》中接受启蒙。中学时喜欢文学创作,二十岁创办绿波社,不久参加文学研究会,与郑振铎、老舍皆交往密切。到1930年,已经出版了35部著作,主体是创作,也有外国文学译介、文学普及与民间文学研究。这些业绩,使他获聘为复旦大学教授,并转以明清戏曲、小说研究作为一生学术的志业。那时大学中文系,仍以经史、小学为正学,复旦开放包容,赵先生的选择仍充满勇气。他研究戏曲,也坚持观剧、演剧,更刻意收辑明清以来流传于社会下层的戏曲小说文本,最富时超过三万册。他坚持戏曲研究首先应做文献的确认和文本的整理,进而全方位地展开研究。
巨荣老师在《赵景深文存》编后记中,说明赵先生的戏曲研究专著有十三种,内容涵盖戏曲总论、宋元南戏、元与明清杂剧、明清传奇与声腔剧种、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等五个方面。恰好我手边检出有《元人杂剧钩沉》一书,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是在1935年北新书局《元人杂剧辑逸》基础上增订而成,出版说明称元杂剧存世者只有一百几十种,赵著从《太和正音谱》《北词广正谱》《盛世新声》《词林摘艳》《雍熙乐府》《九宫大成谱》等书里,辑出四十五种杂剧的残文,不乏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等名家作品。有这样多方面的积累,他对元明清戏曲的认识全面而准确,研究深入而独到,无愧海内名家。
赵先生的明清小说研究,巨荣老师列举重要者有七种,研究方法与戏曲研究一样,“也是重书证,重资料,多写札记或随笔”。赵先生的总体成就,还是借用巨荣老师文中的一节来作概括:“先生在他喜爱的文学土地上,披荆斩棘、辛勤耕耘六十年,出版学术著作五十余种。他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民间文学、戏曲小说、儿童文学,以及语言学、修辞学的诸多方面,都出版过一些创始之作,在现代学术研究中,有筚路蓝缕之功,在戏曲小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