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为痛仰乐队shou部官方授权的图文作品集,发布上百张照片,揭秘巡演背后的故事,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景式展现痛仰乐队作为中国巡演城市最多的乐队之一,如何用脚步丈量神州大地的宽广、用行动践行“做摇滚的传教士”的誓言。该书由痛仰乐队的同学兼好友、原木马乐队鼓手胡湖亲自掌镜,以其独特的镜头构思与巧妙的画面捕捉带你认识不一样的痛仰乐队。本书能够使广大乐迷对痛仰乐队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是乐迷必入藏品。
精彩书评
所有喜欢摇滚乐的人,可能都会比较喜欢痛仰。
——丁太升
在零几年去做全国巡演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情,我觉得听他们(痛仰乐队)是承载了中国摇滚乐这十多年的一个脊梁的乐队。
——小乐(盘尼西林乐队 主唱)
他们(痛仰乐队)的表演非常开心,非常放松,没有像他们的名字一样,给我那么大的压力,我觉得是摇滚的那个感觉,在享受音乐。
——张亚东
痛仰乐队是目前最适合去拓展国内城市摇滚乐现场版图的乐队,即便是五线城市也可以去。他们不止一次说过:“要做摇滚的传教士”。
——乐评人张晓舟
如果说“摇滚精神是一种对世俗生活时刻保持着的距离和警惕”,那么痛仰便正是通过在路上对自然和生命体验的关注,成为了保持着这种距离和警惕,且未曾停歇的践行者,并与适逢同一时代的我们一起分享、成长和进化。
——封面新闻评
目录
那些有梦的年轻人
CHAPTER? 1 愿爱无忧
CHAPTER? 2 今日青年
CHAPTER? 3 点石成金
CHAPTER? 4 世界会变好
试读
在舞台上,痛仰乐队的几位乐手之间经常会有一些互动,他们用肢体语言或眼神来鼓励对方,传达信息。在音乐上拥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对每一位乐手来说都很重要,大家在舞台上的互动很容易让人进入状态,忘掉演出前所有的一切,只要尽情地表现自己就可以了。
就乐队来说,每位乐手的台风都不太一样。主唱高虎的表演风格自成一派;张静在舞台上更兴奋,和高虎、大伟的互动更多;鼓手大伟也很喜欢表现自己打鼓的风格,但受制于鼓的位置,动作不能太夸张;而宋捷大部分时候会比较安静,但这丝毫不影响他演奏比较躁动的旋律。正是这些不同表演风格的融合,才让痛仰乐队的现场充满了魅力。
很多痛仰乐队的老乐迷对乐队的印象始终停留在比较躁的阶段,其实就风格来说,主唱高虎更喜欢那种刚柔并济的音乐,如果一味把音乐做得很重,那么乐迷可能很快就会审美疲劳。所以今天的乐迷既能看到他在舞台上躁动的一面,又会见到他安静的样子。
如果乐迷细心观察痛仰乐队这些年陆续推出的原创作品,不难发现,乐队其实一直都在尝试不同的音乐元素与风格。虽然这并不是每一位听众都能明显感受得到的,但就乐队来说,他们的确在这一系列细微的变化中探索前行着。这些改变是乐手从生活中汲取的养分,最终滋养着他们创作出不同的音乐。
痛仰乐队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作为一支独立乐队而存在,因此也就没有经纪公司的人告诉他们演出时应该要有个什么样的“范儿”,他们也没对着镜子练过台风,更没有人告诉他们面对媒体时应该怎样说话。就演出来说,乐队始终在以自己的方式表现一切,他们要求在自己的演出现场里一定要有 30% 的即兴表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的演出永远保持一种新鲜感,如果只是一成不变地演下去,总有一天连自己都会感到倦怠。当一个人对音乐没有了激情,表演也就会变得不再真诚。所以痛仰乐队一再提醒自己,在现场表演中一定要保持最初的那份诚意,只有这样的音乐,才能称得上是“活”的音乐。
前言/序言
那些有梦的年轻人
胡 湖
1
1996 年初夏,在高考即将到来时,我做出了一个近乎疯狂的决定——放弃高考,离家出走。
我的整个青春期是在大剂量的摇滚乐陪伴下度过的。
在我读高三时,我的课桌里已经没有书了,只有磁带和唱片。听摇滚乐时,我内心充实、平静,却又波澜壮阔。
有一天,我跟家里人说要去学摇滚乐,在父母看来,作为一个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人,我的这个想法实在太不现实了。但我觉得摇滚乐在召唤我,于是便留下了两封信,背着一书包打口磁 带,登上了去往北京迷笛音乐学校的火车。
那两封信,一封信是写给学校的,内容是告诉老师我要去学音乐,所以自愿放弃高考,只领取毕业证即可。另一封信是写给父母的,告诉他们别担心,我去学几个月的音乐就回来。
学校先收到了信,老师对我的行为极为震惊,马上把我妈叫去学校,对她说:“不得了了,你家小孩跑了!”
据我妈回忆,当时她在学校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强忍住眼泪,之后她和我爸从绍兴追到杭州火车站,但那时我早已北上。
到了北京,我在一家旅店刚睡下,就接到了家里的电话,我妈在电话那头哭得泣不成声。
直到今天,我都非常感谢父母对我的信任。即便他们知道我在哪儿,要去哪儿,都没有追到北京强迫我回去,而只是问我身上的钱够不够,学校住宿怎么样。我的回答是:“钱够用,跟同学 借了,等我回去帮我还上就行。”
之后,我成为学校高考动员会上的典型反面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