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民间美术的演变发展与应用,具体介绍:中国民间美术、民间美术艺术体系、艺术思维与艺术表现、实用类民间美术、装饰类民间美术、民俗类民间美术、民间美术赏析与创作实践、民间美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等基础知识,本书既适用于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也可以作为文化创意企业和广告艺术设计公司从业者的职业教育岗位培训教材。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民间美术概述
第一节 民间美术的艺术特点
第二节 民间美术的类型
第二章 民间美术的艺术体系
第一节 中国民间美术的思想起源
第二节 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
第三节 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
第三章 民间美术的艺术思维与艺术表现
第一节 灵活的艺术思维
第二节 完美的美学表现
第三节 表现内容常常带有吉祥的寓意
第四节 善于运用对称与均衡的造型手段
第五节 高超的工艺技法
第六节 丰富的材料语言
第四章 实用类民间美术赏析
第一节 漆器
第二节 陶器
第三节 瓷器
第五章 装饰类民间美术赏析
第一节 雕刻
第二节 刺绣
第三节 布艺
第四节 首饰
第六章 民俗类民间美术赏析
第一节 木版年画
第二节 风筝
第三节 剪纸
第四节 泥塑
第五节 面塑
第七章 民间美术的创作实践
第一节 民间美术创作素材的积累
第二节 民间美术创作的方法
第三节 民间美术的构图设计
第四节 民间美术的分类表现
第五节 民间美术的风格化表现
第八章 民间美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第一节 民间美术传承的意义
第二节 民间美术的发展现状
第三节 民间美术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试读
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艺术特点、审美特征以及类型划分,为后期的深入学习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民间美术也是深沉的艺术表现形式。民间美术与百姓生活密切联系,是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载体,外在表象下蕴含的是风土人情、民族情怀。民间美术的“民间”二字并不是指生产的场所或地域,它代表的是创作行为中的精神内涵,这些内涵才是区分民间美术与其他美术形式的基本标准。
第一节 民间美术的艺术特点
一、 民间美术的概念内涵与外延
“民间美术”是一个相对狭窄的概念,它是指各个历史时期所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延续至今且形成了自身特点。美术源自于远古先民对于美的追求,诞生之初就带有美化环境、坚守信仰、追求理想与愉悦民众的功能。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的出现,不同阶级群体的审美需求逐步出现了分化,美术的服务对象也大致分化为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因此,我们一般把美术分为“民间美术”与“宫廷官府美术”两大类。
中国民间美术是美术分类的一种特殊范畴,特指那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由身处社会下层的普通劳动群众根据自身生活需要、信念和理想而创造,经由集体传承和历史积累而不断发展起来的美术形式。
广义上说,民间美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包括了造型艺术和工艺美术的多种表现形式,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这两种美术类型在艺术表现形式和等级上并没有高低的区别。
民间美术的服务对象是普通百姓,因受等级制度的限制,它的材料选择与表现形式具有局限性,但是民间美术涉及了百姓生活的诸多领域,其中不乏令人惊艳赞叹的各种“绝活”,例如泥塑、风筝、竹编、剪纸、糖人、狮舞等,这些与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美术形式传承至今,成为代表中国名片的艺术瑰宝,如图1-1~图1-3所示。
在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上,普通劳动人民心灵手巧,创造出了形态各异的艺术形式。在古代,民间美术相对于宫廷和士大夫美术,具有不同的审美表现性质;在近现代,民间美术更多地停留在世代相承的传统技艺表现,与受过学院式艺术教育的专业作者在创作重点上有着明显的区别;而在当代艺术中,随着信息交流的频繁与活跃,民间美术手口相传的艺术表现形式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前面提到民间美术起源于原始美术,诞生于古代先民的生活实践,最先具有的是实用性的特征。原始人处于文化启蒙阶段,他们对于事物的探索与创造是缓慢而坚定的。劳动可以获得食物和安全,是原始人保证自己生存下去的必要手段。因此,对于劳动工具的创造与改造成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项技能。在漫长的探索与实践中,原始人发现匀称、光滑、锐利的工具使用起来既顺手又高效,具有特别好的实用性,因此各种工具的制作都按照这种标准发展。
对实用性的追求慢慢使得均衡、对称、提炼等朦胧的审美观念开始建立。原始人开始在实用造物活动的基础上萌生出审美活动,并进一步升华出了对视觉愉悦的美感追求,要求造物既能满足实用的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需求。
例如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他们把这种技术应用于工具和武器制作,随后逐渐开始尝试用于穿孔贝壳和兽骨,以制作项链来装饰自己、突出自己,吸引异性的同时也达到愉悦自己的目的。
精美的原始陶器也是这种朴素审美观念的产物,例如仰韶文化所遗存的带有各种纹饰图案的彩陶,它们不但带有巫祭的色彩,在造型上也具有对称感、和谐感与韵律感。这些原始时期的石珠、穿孔兽牙、项链、彩陶等都是民间美术的最初形态,它们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介入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如图1-4~图1-6所示。
随着文明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原始美术开始逐步发展,它不仅分类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对实用性的要求也慢慢从单纯的物质方面进化到了精神领域,产生了审美要求。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进步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改变,朴素平等的原始社会开始解体,高低贵贱的等级社会慢慢形成,原始美术也开始针对不同的服务阶层,产生了裂变与分化,民间美术的雏形开始出现。
但是,此时民间艺术与原始艺术的分界并不清晰,它们在发生、发展,和艺术的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直到现代,很多民间美术依然残留着原始艺术的遗迹,例如傩戏里的服装与面具、陕北地区的民间剪纸和泥塑等,就明显地保留着很多原始陶器上带有的充满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如图1-7~图1-9所示。
民间美术的真正形成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和阶级社会初期,确切地说是开始于殷商时期。伴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奴隶社会开始出现,人们在社会中被划分为贵族、平民与奴隶等阶层。这些阶层之间等级森严,无论住宅建筑装饰、服装装饰、车马装饰,还是行为规范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清晰明确的界限与要求。
这种阶级的划分也明确体现在对各
前言/序言
广告和艺术设计产业作为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支柱产业,在国际商务交往、促进影视传媒会展发展、丰富社会生活、拉动内需、解决就业、推动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创意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我国产业转型、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广告和艺术设计产业以其强劲的上升势头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绿色朝阳产业。
民间美术起源较早、历史悠久,是所有美术形式中群众性最广泛、与社会生活关系最密切、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地域最广阔、民族地域特征最鲜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态。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民间美术既是一种传承历史和人类文明成果的手段,也是陶冶性情、提高文化含量的上佳方法。民间美术不只是作品,而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人生智慧的结晶。
在艺术设计中,“中国特色的创意”是最核心的部分,要想学好设计必须掌握民间美术的基本知识。保障我国艺术创作的顺利运转,加强设计师专业综合素质培养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加速推进设计民族化、风格化的进程,提高我国艺术设计应用水平,更好地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服务,这既是设计行业可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本书出版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本书作为高等教育视觉传达专业的特色教材,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学习者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教育,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精神,针对民间美术课程教学的特殊要求和就业应用能力培养目标,既注重系统理论知识讲解,又突出综合技能培养,力求做到“课上讲学结合,重在方法掌握;课下会用,能够具体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这对于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具有特殊作用。
民间美术是高等艺术院校重要的专业实践应用课程,也是广告艺术设计人员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本书共八章,全书从概念、分析、赏析、方法、训练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结合我国民间美术的演变发展与应用,具体介绍:中国民间美术概述、民间美术的艺术体系、民间美术的艺术思维与艺术表现、实用类民间美术赏析、装饰类民间美术赏析、民俗类民间美术赏析、民间美术的创作实践、民间美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等基础知识,并注重通过强化实践训练提高学习者的应用技能与能力。
由于本书融入了民间美术最新的实践教学理念,力求严谨、注重与时俱进,具有内容丰富、案例经典、继承传统、深挖内涵精髓、弘扬中华文化、强化民间美术实际应用等特点。因此,本书既适用于高等教育本科及高职高专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也可以作为文化创意企业和广告艺术设计公司从业者的职业教育岗位培训教材,对于广大广告和艺术设计从业者也是一本必备的创新设计基础训练指导手册。
本书由李大军筹划、并具体组织,孟祥玲和孙薇主编,孟祥玲统改稿,富尔雅、温丽华为副主编,由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吴晓慧教授审订。编者编写分工:牟惟仲编写序言,温丽华编写第一章和第八章,孙薇编写第二章和第六章,孟祥玲编写第三章和第四章,富尔雅编写第五章,张宇编写第七章,刘海英、张宇、肖禹臻、白斌、王冲提供了部分资料和图片,李晓新负责文字修改、版式调整、制作教学课件。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大量民间美术的最新书刊、网站资料,精选收录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优秀作品,并得到有关专家、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一并致谢。为配合教学提供了教学课件,读者可以从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www.tup.com.cn)免费下载。因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恳请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