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七录》是南朝齐梁间阮孝绪所编的一部目录书,著录了当时所存于世的图书,但因后世书灾,《七录辑证》乃至亡佚,学界引为深憾。幸现存载籍尚留有《七录》的零章断句,惜散见各处,搜寻不易。若予以辑录,集腋成裘,于目录之学或不无裨益。有鉴于此,窃不自揆,取此以为己任,费七载之功,成灸《七录辑证》一书。
目录
序
前言
七录序目笺注
七录辑证
经典录内篇一
易部
尚书部
诗部
礼部
乐部
春秋部
论语部
孝经部
小学部
记傅录内篇二
国史部
注历部
旧事部
职官部
仪典部
法制部
伪史部
杂传部
鬼神部
土地部
谱状部
簿录部
子兵录内篇三
儒部
道部
阴阳部
法部
名部
墨部
纵横部
杂部
农部
小说部
兵部
文集录内篇四
楚辞部
别集部
总集部
杂文部
术伎录内篇五
天文部
纬谶部
历算部
……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
老子序决一卷,葛仙公撰,亡。
是书两《唐志》著录作二卷,后佚。姚氏坌勺证》曰:“唐《艺文志》有成玄英《老子开题序诀义疏》七卷,于是知此乃葛仙公所讲《老子开题义》,玄英之《疏》,其即为是书而作欤?”清人严可均有辑本。
老子杂论一卷,何、王等注,亡。
何、王,即何晏、王弼。何晏有《孝经》,见《经典录》孝经部。王弼,附见《魏志,钟会传》。
老子私记十卷’梁简文帝撰,亡。
梁简文帝有《春秋发题》,见《经典录》春秋部。《释文·叙录》:“《老子》近代有梁武帝父子及周弘正《讲疏》,世颇行之。”姚氏《考证》曰:“武帝《讲疏》见后,隋时尚存。此隋时已亡也,周弘正《疏》,本坌彩不载。”是书两《唐志》亦著录,后佚。
老子玄示一卷,韩壮撰,亡。
韩壮,始末未详。是书两《唐志》著录作八卷,后佚。姚氏《考证》曰:“此书名、撰人、卷敷,史志著录皆互有异同,其书大抵集诸家玄义之文以为一书,故有多至八卷者。”
老子玄谱一卷’晋柴桑令刘遣民撰,亡。
刘遗民,附见《宋书·隐逸·周续之传》。《释文·叙录》:“刘遗民《玄谱》一卷,字遗民,彭城人,东晋柴桑令。”是书两《唐志》亦著录,后佚。清人严可均有辑本。
老子玄机三卷,宗塞撰,亡。
宗塞,始末未详。姚氏《考证》曰:“此疑是‘不测’之音误。”
老子幽易五卷,又老子志一卷,山琮撰,亡。
山琮,始末未详。
老子义疏一卷,释慧观撰,亡。
释慧观,见释慧皎《高僧传》。
文子十卷,亡。
是书两《唐志》著录作十二卷,后佚。
庄子十卷,东晋议郎崔误注,亡。
《释文·叙录》:“《庄子》崔譔注十卷,二十七篇,清河人,晋议郎,内篇七,外篇二十。”是书两《唐志》亦著录,后佚。姚氏《考证》曰:“《世说,文学篇》注引向秀本传云‘聊应崔譔所注,以备遗忘’,是崔注在向注之前,故《释文·叙录》及唐《经籍志》并以崔氏为注《庄》第一家,唐《艺文》列向秀之后,失之。”
庄子三十三卷,目一卷,晋太傅主簿郭象注。
郭象有《论语隐》,见《经典录》论语部。《释文·叙录》曰:“郭象注三十三卷,三十三篇,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是书两《唐志》著录作十卷,后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