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青少版》,用帝国政界往事和帝国牛人录两部分构建起一种全新的理解中国历史的脉络,不同于编年史的历史体系,孩子们将用一种全新的视角了解中国历史,窥探一段又一段帝王将相杀伐攻掠的历史以及被时间记住的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妙人——勇者和智者的故事。
精彩书评
现代人读历史,不可停留在看故事的层面,还要与当下的情境发生勾连。Zui爱君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结合时事热点讲历史,拉近了历史与普通人的距离,相信对读者也会有相当的启发。
——马俊亚,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发展与冲突研究所所长
讲历史的方式可以轻快俏皮,但它的底子必须严肃认真。永远不能用时代的庸俗去消解历史的沉重意义。Zui爱君在带领大家重温历史的同时,也是在提醒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所遭遇的问题。
——陈秉安,深圳市作协原副主席,百万畅销书《大逃港》作者
读史,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此中的奥义,不仅仅在于要读懂历史,更在于要读懂生命,从而为自己的生命进行“开局”和“破局”。从这个意义来说,相信Zui爱君对于历史和人性的讲述,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参悟历史和生命的真相与意义。
——龚隽,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佛学研究中心主任
旧有的编年史过滤掉了人性本身,因而也就失去了活性,失去了张力。只有倾注入人性的文本解读,才构成真实的历史。这就是我推荐Zui爱君这本书的原因。
——雾满拦江,百万畅销书《人心至上杜月笙》作者
目录
上篇 帝国政界往事:带血的皇冠,流血的仕途
创业者: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曹丕只是个奸诈、荒淫的昏君吗?
延伸阅读|地图江湖:中国的省界为何这样划分?
大皇帝孙权:前世是王莽,转世是袁世凯
梁武帝:一梦扭乾坤
中华第二帝国的开创者,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
延伸阅读|秦隋两朝,为何短命?
孤独的父亲:玄武门血案后的李渊
赵匡胤称帝:一根擀面杖打出来的新朝代?
延伸阅读|斧声烛影:赵匡胤真是被砍死的吗?
李自成“创业”,临门一脚为何踢得这么烂?
延伸阅读|中国三千年定都史,为何偏爱这两座城市?
继承者: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
储君争夺战:李世民选太子,为何挑了最平庸的一个?
延伸阅读|唐朝以后,中国的贵族为何衰落了?
晚年武则天:权力是最好的兴奋剂
延伸阅读|王气何处去:帝都长安为何失落千年?
千古奇案之狸猫换太子:宋仁宗为何亲自开棺验尸?
明朝盛产奇葩皇帝,他却是一股清流
16岁少年崇祯,如何用三个月就弄死了魏忠贤?
延伸阅读|崇祯为何非要袁崇焕死?
慈禧凭什么统治中国将近50年?
延伸阅读|令慈禧震怒的晚清第一奇案:没有真相,只有政治
下篇 帝国牛人录:笔杆子、枪杆子、钱袋子
笔杆子:中国文人的活法
王维:史上最著名“佛系诗人”,他的人生可以复制
白居易:被一桩谋杀案改变的人生
陆游:他的诗你肯定背过,他的苦你未必理解
唐伯虎:风流,是苦难的表象
王阳明:你只看到他的传奇人生,看不到他的百死千难
李贽:明朝第一思想犯,人过中年为自己而活
金圣叹:大明最后一个狂士,死于顺治十八年
枪杆子:帝国“武将”系列
神将之死:一场立储之争,如何毁了陆逊?
大唐第一战将:当老板怀疑你的时候,用一次次胜利怼他
有戚继光在,努尔哈赤还能崛起吗?
没有左宗棠,清朝难以收复新疆
钱袋子:帝国“首富”系列
最会搞钱的经济大臣,如何支撑起帝国霸业?
帝国首富往事:朱元璋为何要干掉沈万三家族?
帝国首富胡雪岩:李鸿章为何要整倒他?
参考文献
试读
赵匡胤称帝:一根擀面杖打出来的新朝代?
1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二,作为后周大将的赵匡胤(927—976年),被一则到处谣传的消息,搞得有点惶恐不安。
此前一天的大年初一,不知道从哪里传来的消息,说契丹联合北汉再次南下进攻后周,慌乱之下,后周朝廷急忙命令赵匡胤领兵出战,因为当时,赵匡胤是后周两大军队系统之一殿前司的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
尽管事前已经做了大量准备,然而消息还是走漏了出去,开封城里到处传言,说:“出军之日,当立点检(赵匡胤)为天子。”
正值新年,开封城里的老百姓,却被这则传言吓得到处逃命,整个开封城里人心惶惶,然而诡异的是,好像已经被封锁了消息的后周朝廷却毫无反应,貌似对开封城里的大骚动毫不知情。
但是赵匡胤自己却被吓了个半死,正在千钧一发的当口上,事还没干呢,眼下这帮混账小兵们就开始到处传言,万一出点闪失,岂不要了卿卿性命?
惶恐不安的赵匡胤马上叫来家里人一起商量,说:“外间汹汹若此,将如何?”赵匡胤的姐姐当时正在厨房里,她听到后铁着个脸,拿着个擀面杖出来打了一下赵匡胤,说:“大丈夫临大事,行不行自己决定!不要来家里吓女人!”
对此,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写道,在被打后,赵匡胤若有所思,“默然出”。临走前,赵匡胤命令,将家里人全部隐藏到开封城中的封禅寺,以免失败罹祸,因为他决定,哥们要干大事了。
2
赵匡胤被姐姐拿擀面杖打的两天后,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四早上,赵匡胤在离开封城不远处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发起了一场被后世称为“陈桥兵变”的政变,随后迅速回师开封,逼迫7岁的后周恭帝柴宗训“禅让”帝位,演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禅让”大剧。
关于这个事件,按照《宋史》等权威版本,说的是公元960年正月初四(2月4日)这天早上,喝了酒还没完全醒的赵匡胤,在稀里糊涂之中,被将士们拿着一件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黄袍”,强行逼迫当皇帝的。
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事情确实不简单,对此,赵匡胤早已密谋了许久。
要夺权,首先要掌握禁军。
在后周世宗柴荣时期,后周拥有侍卫亲军司、殿前司两大军队系统,而当时,赵匡胤只是殿前司的副将:殿前都指挥使;而殿前司主将殿前都点检,是后周太祖郭威的驸马张永德——如何才能取而代之当上主将,真正掌握其中一支禁军呢?
机会很快到来了。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英明神武的后周世宗柴荣病重,就在这时,柴荣不知道从哪里听到一则传言,说“点检做天子”。此时,作为禁军大将的张永德兵强马壮,而后周太子柴宗训却只有7岁,于是,临死前几天,柴荣下令撤掉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职务,改命赵匡胤接管殿前司这支禁军。
四天后,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十九日,39岁的柴荣病逝。在一个来路不明、不知道谁制造的传言的帮助下,赵匡胤,作为最大的受益者,顺利得到了“殿前都点检”这个禁军大将职务。此时,赵匡胤只有33岁。
3
这个33岁的帝国禁军大将,年纪之轻、手段之高、演技之精,堪称人精、戏骨。眼看着39岁的周世宗已经病死,而新即位的周恭帝柴宗训不过是个六七岁的小儿,所以,赵匡胤对皇位,很是心动。
尽管宋代的史学家对“陈桥兵变”隐晦很深,因为或许在他们看来,一手提拔赵匡胤的后周世宗柴荣仅仅病死半年,赵匡胤就迫不及待兵变夺权,欺负柴宗训和符太后等孤儿寡母,于情于理实在太不光彩,所以,如何变着法儿为赵匡胤粉饰一下,自然是宋代史学家们的重大政治任务。
然而,总有那么丁点信息,隐晦传达着与“权威版本”迥异的神秘信息。前面已经说过,后周时期,为了防止禁军掌控国家命脉,军队被分为侍卫亲军司、殿前司两大系统,周世宗柴荣临死前,赵匡胤通过一则广泛流传的传言,顺利当上了殿前都点检,掌控了殿前司这支军队。然而还有一支军队,侍卫亲军司怎么办?
当时,作为柴荣的皇后,周恭帝柴宗训的母亲,符太后还有一个身份。她有个亲姐妹,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的妻子。在符太后看来,赵匡胤是后党、外戚成员,掌控禁军,她心里比较踏实;在赵匡胤一党的撺掇运作下,不久,侍卫亲军司的最高统帅、始终效忠后周的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却被外派到扬州,做了淮南节度使。
在曲线运作,调走自己的最大军事对手后,赵匡胤又在侍卫亲军司中,将“自己人”高怀德运作当上了侍卫亲军司马军都指挥使;另外一个“自己人”张令铎,则被任命为侍卫亲军司步军都指挥使——如此一来,尽管名义上的侍卫亲军司最高统帅仍然是外派扬州的淮南节度使兼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的李重进,实际上的指挥权却已经落到了赵匡胤的“自己人”手中。
不知不觉,在周世宗柴荣死后半年,被符太后视为外戚和亲信的赵匡
前言/序言
历史是人性的解剖图
雾满拦江
1
庄子曾讲过一个故事:
有位厨师,宰杀牛的技巧高妙无双,如舞蹈般令人迷醉。
文惠君问厨师:你如何习得如此绝艺?
厨师答:我开始宰杀牛时,也是笨手笨脚。但我用心研习。三年过去,我眼中已经没有全牛,刀刃游走于牛体,全然碰不到半点骨头。又三年,我已出神入化,整头牛牵过来,从我的刀下走过,就是上好的烤牛排。
庖丁解牛,说的是技巧。
——认知人性的技巧!
高手认知人性,如庖丁解牛,浑然自成。但现实中的人,可能不太喜欢让我们拿水果刀切来割去。如果你一定要这样做,警察蜀黍会让你好看。
所以历史,就成为我们认知人性的最佳范本。
2
人性是简单的。
却又极尽复杂。
行走在历史里,你会看到金圣叹的狂,陆游的苦,李贽的狷,辜鸿铭的怪,佛系王维的艰难……最爱君说:每个人都是时代的镜子。
可时代又是什么?
时代无非是人性的集成。漫长的历史尘烟中,总有些东西万古不易,这东西,就是人性本身。
我们在这本书中,读到白居易,读到苏东坡,读到阳明先生,读到风流才子唐伯虎,读到孙权,读到赵匡胤……读到历史上那些几曾叱咤风云的妙人儿。其实不过是在解读我们的心,解读人性本身。
3
历史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克罗齐这句话,是针对于学究派的编年史而言。
旧有的编年史过滤掉了人性本身,因而也就失去了活性,失去了张力。只有倾注入人性的文本解读,才构成真实的历史。
这就是我推荐最爱君的这本书的原因。最美好的历史,皆在于灵性的感知与解读,如庖丁解牛,厘析深埋于故纸堆中的人性。我们在古老的人物行迹中,看到的不再是猎奇,不再是抽离了人性的空洞规律,而是深伏于文字之下的,那呼之欲出的内在驱动力量。
说到底,一切阅读的终极目的,不过是趣味,怡情,知性,最后回归于我们的心,回归于认知本身。
4
历史,不过是构建于时间维度上的现实。
现实,不过是古老历史的重新解读。
于古人,我们是未来。但于未来而言,我们久已作古。
我们自身就是历史,此前曾在先祖身上涌流过的血,奔腾的激情,承受过的苦伤,体验过的欢愉,在我们身上丝丝如历,刻骨铭心。
我们阅读历史时渴望获得的,正是后人寄予我们的。
5
我们在历史中最渴望的,不仅仅是对于人性的认知,还有智慧的生活方式。
于最爱君这本书中,我们读到的那些熟悉而陌生的人物,有书生,有诗人,有学者,有帝王,他们所有的都在致行于一件事:
获得自由。
获得智慧。
这就是我们阅读的价值,也是生命存在的意义。
6
阳明先生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获得智慧,获得明心见性的认知,获得心灵的无尚自由。
这本书中的每个人,都在向此方向努力。这个过程中,有欢笑,有悲情,有不被理解的怪异,有会心一笑的诙谐。有如阳明先生洞穿古今的机锋,也有如李贽引刀成一快的从容。通过这本书的文字,让我们走入他们的心,你会听到那穿越了历史长河的悲鸣与长啸,你会听到人性至深的纠结与通透,你会听到生命之花于午夜轻然飘坠的声响,你会听到原本在你心里、在你认知深处的欢欣与感悟。
智慧在你心里。
一如历史,在你脚下。
是为序。